2024/9/24 上午 12:00:00 圖:李磊瑜伽 整理編輯:劉湘吟 2464
在修行過程中,有一件事令他非常困擾,就是每當他在蒲團上打坐時,總是克服不了瞌睡,常常陷入昏沉掉舉,令他苦惱萬分。為了對治這個問題,他想到了一個方法︰到深山裡的懸崖絕壁上去打坐。
2024/9/3 上午 12:00:00 圖:buddha 文:珠海市普陀寺 2567
隨緣的人少欲知足,會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但對於結果則持有開放的心態,不執著於特定的結果。
2024/8/30 上午 12:00:00 圖:shandong-photo-seine_li 轉載:佛門網 2375
大師認為「忍辱柔和是妙方」。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從佛教角度來說,忍辱並非忍氣吞聲,而是出於智慧的忍辱──例如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
2024/8/2 上午 12:00:00 圖:沈仲怡 編輯整理:劉湘吟 2488
《天台止觀》原是智者大師(538~579年)當年在金陵弘法(568~575年)時,為指導學人實踐坐禪修持法,於是從《大智度論》中蒐集有關禪學的部分,再融合印度傳來的坐禪實踐法,整理著成《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
2021/3/16 上午 12:00:00 圖:沈仲怡 文:法開老和尚 5912
別人不修行也好、犯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與你統統不相干。你要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決定不起心也不動念,這樣你自己才能得一心不亂。
2021/2/19 上午 12:00:00 圖:沈仲怡 文:紹雲老和尚 6048
昔日高峰祖師說:“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到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又說:“參禪若要克日成功,若墮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
2020/11/24 上午 12:00:00 圖:沈仲怡 講解:夢參老和尚 6641
忍一時之憤,能免百日之災。這個必須平日有觀想,要不然臨時遇到了,怎麼忍受得了嘛,對嗎?連一句話都受不了。他侮辱我,或者說你家族的人員,或者說到你的本身,說你很多壞事,
2020/10/22 上午 12:00:00 圖:網路 編輯:劉湘吟 10079
老和尚當年117歲,身高兩米多,雙手下垂過膝,雙目炯炯有神,晚上在煤油燈下看報紙,字很小他都不戴眼鏡。牙齒整齊沒缺損,聽他說,是90歲後才再生的。
2020/9/9 上午 12:00:00 圖:沈仲怡 編輯:劉湘吟 8802
講個典章你們聽:雲南有一位秤錘祖師,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東門外。父母去世,遺下財產田園,生活過得很好,勤儉勞動,自種菜蔬出賣作零用。妻年輕貌美,好吃懶做,
2020/7/29 上午 12:00:00 圖:Andy Fu 文:宣化上人 9563
所以人若能沒有脾氣,一切時、一切處,都是快樂的,都是平安的。可是,人都不注意這一點,以為隨隨便便發脾氣,就對事情有幫助。實際上,什麼好事,你一發脾氣,也會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