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9/24 圖:李磊瑜伽 整理編輯:劉湘吟 1205
在修行過程中,有一件事令他非常困擾,就是每當他在蒲團上打坐時,總是克服不了瞌睡,常常陷入昏沉掉舉,令他苦惱萬分。為了對治這個問題,他想到了一個方法︰到深山裡的懸崖絕壁上去打坐。
2024/9/3 圖:buddha 文:珠海市普陀寺 1284
隨緣的人少欲知足,會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但對於結果則持有開放的心態,不執著於特定的結果。
2024/8/30 圖:shandong-photo-seine_li 轉載:佛門網 1132
大師認為「忍辱柔和是妙方」。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從佛教角度來說,忍辱並非忍氣吞聲,而是出於智慧的忍辱──例如風雨水火的襲擊,是無法控制的,但是仍可以未雨綢繆,
2024/8/2 圖:沈仲怡 編輯整理:劉湘吟 1286
《天台止觀》原是智者大師(538~579年)當年在金陵弘法(568~575年)時,為指導學人實踐坐禪修持法,於是從《大智度論》中蒐集有關禪學的部分,再融合印度傳來的坐禪實踐法,整理著成《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十卷;
2021/3/16 圖:沈仲怡 文:法開老和尚 4830
別人不修行也好、犯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戒也好、不持戒也好,與你統統不相干。你要一切處、一切人、一切事,決定不起心也不動念,這樣你自己才能得一心不亂。
2021/2/19 圖:沈仲怡 文:紹雲老和尚 4926
昔日高峰祖師說:“學者能看個話頭,如投一片瓦塊在萬丈深潭,直下到底。若七日不得開悟,當截取老僧頭去。”又說:“參禪若要克日成功,若墮千丈井底相似。從朝至暮,從暮至朝,千思想,萬思想,單單是個求出之心,究竟決無二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