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境觀心,卸下妄心
圖:Andy Fu 文:中安
2022/5/26
3035
每天一覺醒來,就進入了待命狀態。梳洗更衣後,準備搭車上班;通勤時,站著的人習慣滑著手機,有座位的就趁機補眠;下了車,買好早餐,與旁人踏著類似的步伐,走在日復一日的路徑上,準時抵達打卡機,又開始了忙碌的一天。
停不下來。無論是不自主或半受迫的,每一天、每一刻,眼前所見的一切映入腦海,自動化地反射出情緒或評斷,再儲存到腦內的記憶體。聽見的、嗅聞的、嚐過的、觸碰的也都是,感官蒐羅著四面八方蜂擁而至的訊息,這些資訊或許原應是中性的,卻在我們個體性的詮釋之下,有了是非、黑白、對錯、強弱、好壞等二元性。所有的訊息,化作了念頭,強化的念頭則成了妄念,一次次的加強,再變成了信念、價值觀,成了我們執取的、非它不可的強烈意識。
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台大手機,
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視窗,
一直在收集資料,然後變成我們內在的妄念、執著。
――心道法師《問禪》關掉手機(之一)
試著把手機放下來,體驗失去手機的感受,是否會慌亂、不安、手足無措?
少了手機,無法知道接下來的行程,不能隨時查資料、不記得客戶的電話、不能用line聊天、不能上FB看親友動態、不知道哪個地方怎麼去,還不能打電動、聽音樂、拍照錄影,甚至不曉得現在是幾點幾分……。失去手機,幾乎是失去了一個可以時常黏著的對象,好讓我們不必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可以繼續的活在慣性的狀態,徜徉於六塵之中。
但我們卻迷失在自己這台大手機裡,任憑妄念帶著我們認定外在的一切:「服務人員就一定要親切有禮,為人子女就應該聽從父母的話,先生賺得多太太就要多忍讓一點,有好東西姊姊就該讓給弟弟。」――習以為常的聽聞著,若不帶著覺知去辨識,那些言語資訊,就在無形間建構了意識,驅使我們這般要求自己、評價他人,每個人都活在不由自主的妄念牢籠中,而遺忘了「萬法無自性」才是我們最該在生命中深入體察的。
所以我們打坐為什麼不能進入三摩地?
就是沒有關閉這六個門窗,
這六個門窗相應出去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我們接受外在所有的影像變成想法,
從想法變成妄念、執著,
讓我們的空性沒辦法呈現。
――心道法師《問禪》關掉手機(之二)
若專注於聆聽,寂靜並非無聲,喧鬧也非有聲,因為我們僅關注耳根、關注內在思緒。若透過聆聽生出想法,也允許它來來去去,不將它留下,一旦留住了、著相了,那些聽到的就扭曲了,而不再只是曾經的那道純然之聲。怒罵或暖語,都可以練習聽「無聲」,關鍵不是耳朵的功能性,而是我們有沒有覺觀的能力,讓自己靜下來,一邊聽,一邊看著自己的情緒、思想,或起或落,似是似非,都沒有關係。
「聽者有心,說者無意」,耳熟能詳的這句俚語,是我們日日覺觀的參考。有心、有意,未必是真正的有愛、有情,一旦有某種固著的觀點,就無法容納其外的一切。六塵是觀照自我的借鏡,六根是我們修行的視窗,讓我們練習藉窗觀己,慢慢的和視窗保持距離,讓內在的空性在遮遣後呈現出來,吐露出自性光明的芬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