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v.s生活的迷思

 圖:Andy Fu  整理編輯:劉湘吟  2025/1/9     461


平安禪,靜坐,冥想,禪修,四步驟,覺知,坐禪,與法師有約,禪生活共學,心道法師,讀書會,蜜勒日巴

問︰看了密勒日巴尊者所示現的苦行的修行方式,覺得尊者當時的生活環境,和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非常不一樣……請問我們在修行和生活之中,要如何取得一個平衡?

寶本法師︰今年(2024)四月的尼泊爾朝聖行,我們前往造訪佛陀當年的「捨身餵虎」地,那裡有一座創古寺,我們也前去參訪寺院;寺院的住持喇嘛為我們導覽寺院,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寺院裡牆壁上繪有歷代(藏傳佛教)噶舉傳承的祖師,帝洛巴、那洛巴、馬爾巴、密勒日巴、岡波巴……住持喇嘛跟我們說,他的老師(創古仁波切)常跟大家說這段典故︰

「到底什麼樣的人能夠修行有所成就呢?大家可以看看我們噶舉的三位祖師,這三位分別示現了三種不同的修行成就典範,看看你想效法哪一位。」

「一是馬爾巴(也就是密勒日巴尊者的老師)。馬爾巴示現的身分是大譯師,是一位在家修行人,有妻子也有兒子,而且還是一名商人。修行要有所成就,不一定非得是出家人,就像馬爾巴大師。」

「二是密勒日巴。他所示現的身分是瑜伽士、他並沒有正式出家,但過著有如出家一般的在家修行生活。這樣的修行者也可以即身成就,就像密勒日巴尊者。」

「三是岡波巴。岡波巴尊者示現的身分是一位出家人,他組織僧團、持守精密的戒律,也獲得大成就。」

創古仁波切常常舉這個例子告訴大家︰不管是哪一種身分,都可以、可能修行成就。修行佛法,本質是修我們的內在,與外在的一切相無關。

同樣的,修行與生活、出世與入世,並不是需要取得平衡的兩件事——我們可能要破除這樣的迷思。修行和生活、出世與入世是離不開的。生活離不開我們這顆心,而修行要修的,也是這顆心。

—2024.07.05平安禪友會讀書會《密勒日巴傳》 答學員提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