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觀堂系列【一】--食存五觀
圖:沈仲怡 文:劉湘吟
2017/8/30
20923
古語云「民以食為天」,俗話說「呷飯皇帝大」,吃飯,是每一個人每天都要做幾次的事,它既是維繫形體生命之所需,也帶給人們口腹享欲。吃飯看似是最平常的一件事,其中卻有大學問,除了物質層面的食材選擇、烹調方式、口感味道之外,精神層面也可以極其深遠豐厚——在佛門中,吃飯也是修行的重要一環,用餐的地方稱為「五觀堂」或「齋堂」,吃飯稱為「過堂」,這其中有什麼意義呢?
您是否曾在靈鷲山無生道場的五觀堂中用過餐?在「五觀堂」的牌匾下,明列著用餐時心中應有這五種想法,也就是所謂的「食存五觀」——這也正是「五觀堂」之名的由來。
五觀是哪五觀呢?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用白話來說的意思大略是︰一是要想到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二是用餐前要想想自己的德行有無虧缺。三是在用餐時不要讓心犯錯,不要看到喜歡的食物就高興、不喜歡的就起厭棄之心。四是對食物提起正念,它只是治療肉體饑餓的一種藥,不是為了長養我們的口腹之欲、愛瞋分別之心。五是為了延續生命修學道業而進食。
牌匾的左右還有兩句話︰「五觀若明千金易化,三心未了滴水難消」,意思是︰若在用齋時正念進食、食存五觀,再難消化的食物也能好好消化;而如果用齋時任由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雜亂作用,即使只是一滴水,恐怕也難以好好地被身體所吸收消化。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說︰蛤?吃個飯還有這麼多講究?這正是修行者和一般人的不同之處︰修行者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每時每刻都在心性上用功,也正因為這樣的精進,使修行者在生活中的各各處處都顯得更加如禮如儀、清淨無染,更加莊嚴。
即使我們不是出家人,但心中必然也對那樣的清淨莊嚴有所嚮往,因為人雖都有凡心,卻也有趨聖之心。如果有機會在佛寺中用餐,與法師、大眾一同「過堂」,是非常殊勝的體驗,更有許多人認為是一大享受,尤其現代人幾乎都被手機綁架,往往吃飯時也離不開手機,很少好好地、專注地吃飯。靈鷲山無生道場延襲中國漢傳佛教叢林中特有的儀制,每天早、午齋兩次過堂,也是靈鷲山五觀堂的一項特色。
佛門自古以來有持午的習俗,許多修行人過了中午就不再進食,晚餐稱為「藥石」,意指治療身體饑餓的藥,因此「過堂」儀軌只在早、午齋時進行。
佛門中吃飯稱為「用齋」,齋是素食,也有莊嚴、潔淨之意。佛門食素,原本是因為慈悲、不殺生,現在早已不僅於此,眾所周知,工業化的畜牧業是造成地球環境污染的最大原因,所以,素食不僅源於慈悲,也為了環保愛地球、拯救地球生態——這也正呼應心道法師「愛和平•愛地球」的理念與實踐。
《禪林象器箋叢軌門》中記載:「僧眾入齋堂進食,不著不貪,是為過堂」。 過堂時會先敲掛在寺廟走廊上的大木魚(梆)和葫蘆型鐵板(雲板)。梆是吃飯號令,又叫長魚,魚晝夜不合眼,意喻佛門修行者應日夜精勤修行。
當雲板響起,大眾魚貫進入五觀堂,法師在前、大眾在後,分男女眾依序就坐。向上問訊後齊誦〈供養偈〉,早、午齋為「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藥石為「供養般若波羅蜜多」。用齋結束後齊誦〈結齋偈〉, 早、午齋為「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藥石為「願眾生具足般若智慧」,而後結束用齋,所有人排班魚貫離開五觀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