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蘊藏的無限生機

 圖:陳碧芬  文:陳碧芬、吳惠慧  2018/6/11     6798


靈鷲山蘊藏的無限生機,植物生態,森林,心道法師,

靈鷲山無生道場,位於東北角太平洋與東海交界處,除了海天一色的優美景緻,面海山壁更是蘊含未曾被破壞的豐富動植物生態。認識大自然,就會自然而然愛護它,靈鷲山生態導覽系列將陸續推出,用文字帶大家探索自華藏海到觀海台的精彩生態故事;並自六月起於每月第二個周日,開辦生態導覽體驗課程,邀請荒野保護協會資深解說員帶領認識山上生機蓬勃、充滿美麗與驚奇的生態樣貌,以及手作DIY活動,歡迎踴躍報名參加。

由華藏海一路前行,進入羅漢步道,雖然只是短短百餘公尺,兩旁開展的卻是蓊鬱的森林景觀,尤其在炎炎夏日,讓人身心頓時舒暢不少。更難能可貴的是,這短短的步道上,竟然可以看到整個靈鷲山無生道場森林的縮影,是一個成熟穩定的森林體系。

森林演替的過程
不論是原始、自然形成的裸地,或是經過砍伐、火災破壞後的荒地上,首先出現的植物,我們稱它為「先驅植物」,這些先鋒部隊的生命週期較短,為了搶地盤、求生存,都有生長快速、多子多孫、耐旱、耐陽光、耐貧瘠的特性,又稱為陽性植物,其中最常見的陽性樹種有野桐、血桐、白匏子、山黃麻等。

當樹林尚未形成,樹冠尚未連結時,這些需光強、生長快速的陽性樹種會在林間占盡優勢,經過時間推移,森林逐漸形成,林下的光線受到樹冠遮蔽而減弱,先驅植物的小苗已經無法在林下生長,耐蔭植物的小苗便會逐漸竄出,森林的底層開始有了變化。這些在茂密森林下還能長期生存的植物就是陰性植物,常見的陰性樹種有紅楠、大葉楠、朴樹、菲律賓榕、杜英、江某、樹杞、稜果榕、饅頭果、森氏紅淡比等。

以上所說,從充斥著陽性樹種的森林演變到遍地都是陰性樹種的過程,就是森林的演替。

森林是一個有機體,會不斷自我更新,大樹死後,林下的陰性樹種逐漸長大,便取而代之;而陽性樹種因林下沒有充足的陽光提供小樹苗生長所需,便無法繼續更新;因此,當森林中幾乎都是陰性樹種,就表示這個森林已經達到穩定的成熟林階段。通常一個成熟穩定的森林體系,林相豐富,絕對不會是單一樹種,會因環境因素造成植物自然演替,而形成各種林相,例如:喬木層、灌木層、地被層及各種攀爬植物。

靈鷲山蘊藏的無限生機,植物生態,森林,心道法師,羅漢步道是成熟穩定的森林體系
台灣海拔500公尺以下,植群帶隸屬於楠榕林帶。羅漢步道海拔300餘公尺,步道兩旁的喬木層以紅楠及各式各樣榕屬植物為優勢樹種,是典型的楠榕林帶,此外,朴樹、細葉饅頭果、江某、楓香也是常見。灌木層則有九節木、長梗紫麻、台灣山桂花、華八仙與狹瓣八仙等。地被層則長著山菊、姑婆芋、大花曼陀羅、蛇根草、台灣曲蕊馬藍與觀音座蓮等多種蕨類植物。樹木上與石頭上還攀爬著台灣崖爬藤、風藤、拔契、薜荔與珍珠蓮等。

羅漢步道兩旁的森林,以陰性樹種為主,且森林層次明顯,林相豐富,又生長著九節木這種代表成熟穩定森林的指標性植物,正是如假包換的成熟穩定森林體系,森林內除了孕育多種木本植物、藤蔓花草、蕨類、蕈類,也同時棲息著動物、昆蟲和鳥類,蘊藏無限生機。

尊重自然 始終如一
一般森林要達到成熟穩定階段,大約需要70-80年的時間,靈鷲山開山至今35年,無生道場主要建築群區域內的森林,能維持著原始生態,可見當初開山之時,就基於對自然環境的尊重,不任意破壞,才得以保存至今;心道法師所提倡的「愛地球」理念,自始至終都在實踐著。

這條步道上,路未必全部供人行走,階梯上為樹木保留一席之地,是心道法師「眾生平等,無分別心」的一貫理念。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