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護關=完整的禪修體驗
圖:沈仲怡 文:劉湘吟
2019/1/28
7212
在2018年7月護持斷食閉關的榨蔬菜汁法工群中見到林大今師兄,戴著副眼鏡、文質彬彬的大今師兄是小學英語老師,當老師已近20年,除了前兩年曾在台北的小學任教,大部分時間都在南投,「在現在這所竹山小學服務最久了,15年。」從2014年起,每年暑假他都上山,不是參加斷食禪七就是護持閉關(榨蔬菜汁法工),而且由於喜歡禪修、深知禪修的好處,山上的「一分禪」有中英語版,他把「一分禪」帶進他的英語課,“Take a deep breath."(深呼吸),“Put palms together in front of your chest."(合掌於胸前),“Relax"(放鬆)……這些都是他英語課的課堂用語,「每次上課前,和學生們一起先靜心一分鐘,確實對一整節課的教學課程進行有幫助。」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分鐘,不但有助於沉澱教室裡的浮動毛躁氣氛,「也像一顆啓蒙的種子。讓學生從小體會到那種心的安靜,以後有機會可以自己再去深入。」
禪修,無處不在。大今師兄上英語課,是帶著「教室就是一個小禪堂」的心態去面對,攝心、禁語是禪堂的規則,他也希望帶到課堂裡,「學生們進到教室裡要安靜,坐姿要端正,不可以趴在桌上。」安靜比較容易做到,整節課要「坐好」對小學生比較難,除了一再提示外,現在的老師沒有一些新工具還真的搞不定現在的小孩,「手機app也是我的教學輔助,讓學生們看到自己的行為表現,包括該做的和不該做的。」
始於二十五年前的因緣
最早是怎麼和佛法接上緣的呢?「二十多年前我念大學時就和靈鷲山結緣了。」當年,他是彰化師大的新鮮人,卻出現在學業、生活方面不太適應的狀況,「我休學了一年。」
休學的那一年,某個機緣下,他認識了靈鷲山的某位法師,法師帶他上福隆無生道場,那是他第一次接觸佛法和佛教道場,「接著我就參加山上舉辦的兒童禪修夏令營,當志工、隊輔小老師。」
1993年的聖山寺還是一座小小的廟,和現在相當不同,「那時我們就在那裡帶活動,也住在那裡。」除了當隊輔小老師,也要幫忙洗碗,「那時山上還沒有交通組、接駁車等,我也兼當司機,幫忙開車接送小朋友上下山。」
回想那一個多月時光,大今師兄印象深刻︰「那時我是一個剛二十歲的年輕人,大一休學,現況不太如意,心裡很迷惘……」來到山上,他感到自然、自在,喜歡這裡的環境,也由於這份因緣,讓他在當時有個地方安止自己的身心,「能夠沉澱、沉靜下來。」在山上當志工的那一個多月,他做了許多事、接觸到許多人,也念《大悲咒》、〈普門品〉、《金剛經》……不知不覺迷惘的心漸漸活躍、開朗起來,對自己也更有自信了。
之後大今師兄回校復學。之後大二、大三的寒暑假他又兩次上山支援兒童禪修夏令營,當志工、小老師。
大學畢業之後歷經當兵、進入職場、成家……等人生階段,忙碌的生活步調,使大今師兄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上山,「雖然沒去參加活動,但每一期《有緣人》都寄到我們家,我也透過網路關注著心道師父和教團的相關訊息。」
大今師兄每天早上有禪坐的習慣,「自己平時在家禪修是一種日常的修行,上山禪修是加行,是助長的力量。」2014年春天,他看到山上舉辦「大悲閉關」的消息,他想參加,因為工作的因素,他無法全程參加,只能利用星期六、日北上閉關,為此他還特地事先跑一趟台北與法師會面面談。了解了大今師兄的真實情況後,法師首肯,讓他如願以這樣的方式參加「大悲閉關」。
一隔近二十年沒上山,再來到山上,雖然山上硬體、外觀有很大的變化,但他心裡的感覺和二十年前一樣,這裡仍然讓他感到自然、自在和歡喜。同年暑假大今師兄又上山參加斷食禪七,感覺很好,2015、2016年暑假他也都上山斷食禪七。
既是禪修學員,也是護關法工
參加過三次斷食禪修後,大今師兄心想︰不應該老是讓榨蔬菜汁的志工菩薩們服務、護持,尤其好幾位護持斷食禪修多年的榨汁組老菩薩年事已高,很需要新血加入,他覺得自己理應回報,於是2017年暑假起他轉換跑道,從禪修學員變成護持斷食閉關的榨汁法工,並延續到2018年。除了因為自己參加過幾次斷食禪修,深深感受到法工在背後護持的力量是多麼重要之外,擔任榨汁法工也讓他「可以和許多師兄師姐接觸、互動,從他們的做事態度和人生經驗裡學習到很多。」
在大今師兄眼中,心道師父是個大忙人,他的個性是不會主動去親近師父,但常常看心道師父的書,「每次看都很感動。」尤其是述及禪修深度體驗的部分。
2017年他在山上擔任榨汁志工時,某次和榨汁組的師兄姐們與師父共聚一堂時,師姐們熱情地把他拱到前面去、向師父介紹他,師父看看大今師兄,問他︰「禪修坐得怎麼樣啊?……嗯,看樣子還不錯。不要怕痛。」
「『不要怕痛』。這四個字我把它記下來了。」然後他發現,之後自己在禪坐時可以放得更鬆。
大今師兄期望退休後能有更多時間上山,現在他只能利用寒、暑假上山,像他心嚮往之的「華嚴閉關」,「因為時間不在寒暑假,我都沒辦法參加。」
說到禪修的感受和收穫,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關於禪修「完整的」經驗與感受,大今師兄帶出了一個新概念︰不是一日禪,也不是禪三或禪七,而是「既是禪修學員,也是護關法工」。
「如果只是禪修,並不容易體會到每次禪修閉關,背後其實有那麼多法師、法工和志工的付出,即使聽別人講,也很難真正了解。自己親身來做法工、志工,我想這整個體驗才是比較完整的。」
說得太好了!所謂「完整的禪修體驗」,除了「身為禪修者」的經驗,如果還包括「護關法工」的體驗,就更能了解每一次禪修閉關是多少人投注心力才得以成就的善因緣,對於禪修的體會也將是更全面、深入而完整的。
來禪修吧!來護關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