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毘達磨的知覺模式探討「自我」
圖:沈仲怡 文:劉湘吟
2019/5/8
5618
佛陀滅度後,前後經歷三次佛經集結,形成了經、律、論三藏;在佛滅度後大約500年內,佛教裡出現了阿毘達磨(Abhidharma)形上學,經、律、論三藏中的「論」藏,指的即是阿毘達磨。阿毘(abhi)意為上等的、殊勝的、卓越的,達磨(dharma)的意思是「法」,意指真實、究竟的教法。
「阿毘達磨是很繁瑣、具分析性的形上學。」2018年12月3日,陽明大學心哲所「自我、無我與輪迴」課程邀請到政大哲學系博士後研究胡自強,來分享從佛教阿毘達磨哲學來談「自我」。研究兩千年多前佛教形上學關於「意識」的經典、論述與想法,胡自強希望「從佛教文獻中找出對現代人有益、有啓發的部分」。
阿毘達磨,古代原子論
阿毘達磨形上學的核心,是「存在著沒有部分的事物」,也就是構成世界一切最基本、最微小、無法再切分的元素——dharma。阿毘達磨認為,每一個dharma在本質上是獨立的,具有自性(svabhava);一切事物都由dharma組合而成,而所有的組合都是幻象,是人類心靈與語言的建構,是概念投射的結果,是世俗諦的看法。阿毘達磨認為,這個世界只有dharma是真實的、具有自性的。
雖然阿毘達磨「dharma具有自性」的理論後來受到了以龍樹為主要代表人物的中觀哲學家的反對,但阿毘達磨哲學中「組合只是一個幻象」的思想似乎仍被中觀哲學的空論思想所繼承,足見阿毘達磨在佛教哲學體系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阿毘達磨的dharma論,探索宇宙間最基礎、極微、不能再分的粒子,可說是古代的原子論;而直到如今我們仍常使用的「剎那」(kṣaṇa)一詞,也是始於阿毘達磨的「剎那滅」(一切事物皆是剎那生滅)思想︰「剎那」是梵文音譯,意指最基礎、極微、不能再分的一個時間單位。一剎那等於一念,根據經典,一剎那大約是1/75秒(0 .013秒)。「剎那滅」意指︰一切事物,每個剎那都在生滅、輪迴。
「在當時,阿毘達磨較接近常識,容易為人接受。」不但是當時印度社會裡的思想主流,也成為佛教的主流。
阿毘達磨形上學又分為主要兩派︰「說一切有部」(簡稱「有部」)與「經量部」(簡稱「經部」)。以下簡要介紹這兩派主要思想的不同︰
有部 |
經部 |
三世實有 |
現在有 |
直接知覺 |
間接知覺 |
同時因果 |
異時因果 |
為境生覺是真有相 |
有及非有,二者皆能為境生覺 |
(說明︰「直接知覺」指在同一剎那知覺到對象。
「間接知覺」意指不是直接知覺到。例如我們看到桌子,第一剎那是看到,眼睛視線觸及桌子;第二刹那是眼識起作用;第三剎那是意識分別,去辨認這是桌子。)
「有部」主張直接知覺,因萬法「剎那滅」,若非直接知覺,第二、三剎那知覺到的就已經是不存在的事物;而現代科學論證則認為「直接知覺」並不成立。
對於錯覺、幻覺(譬如把繩子看成蛇),「有部」與「經部」的解釋也不同。「有部」認為「假必依實」;「經部」則認為「蛇不存於外在,存於內在(心裡、腦裡)」。
「反身自證」或「自我意識」並不存在
再談到現代哲學和腦神經科學都在研究的議題︰人的自我意識是什麼?有嗎?以什麼形式運作或存在?……對於「意識是否能認識到自身?」胡自強說︰「主流的阿毘達磨反對這個說法,寬鬆的阿毘達磨不反對。」
認為「意識能夠認識到自身」的一派,以佛教中著名的譬喻「燈能自照,也能照它」為例,作為支持論證(這個說法受到後來的中觀學派許多批評);而認為「意識無法認識到自身」的一派,則以「刀不能自割」(刀可以切割任何東西,卻不能切割它自己)、「指端不能自觸」(手指可以去碰觸任何東西,但無法碰觸它自己)為論證。
胡自強以西元五世紀左右眾賢(Saṃghabhadra,阿毘達磨形上學「說一切有部」的著名論師)《順正理論》中對於「反身自證」(reflexive self-cognition,或譯「反身自我意識」)的核心批評為例,輔以澳洲哲學家D. M. Armstrong(1926~2014)的研究來做探討。
據眾賢所述,阿毘達磨的知覺模式有三︰(1)依根現量︰指五根(眼、耳、鼻、舌、身)所知覺到的。(2)領納現量︰感受。如苦(不喜歡、討厭),樂(貪愛、喜歡),不苦不樂(中性)。(3)覺慧現量︰意識的作用。
進一步解釋,就譬如並不是我們眼睛所看見的一切都會完全被我們所知覺到。有時候我們會「視而不見」。好比好幾個人同時進入一個房間裡,房間裡有數十樣東西,但每個人所看到、知覺到的內容不會全部一樣。
所謂「視青不了青」,這是在(1)依根現量階段,眼睛是看到了,但如果沒有意識作用的話,我們不會知覺到我們看到了青色;待「了青」了(看到了青色),已經到了(3)覺慧現量、意識作用之後了。
再以D. M. Armstrong對長途卡車司機的研究為例,卡車司機(許多曾經長途駕駛的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一連開了好幾個小時的車,開著開著,會突然發現自己剛才有一段時間似乎是無意識的——沒有意識到自己在開車,也不記得剛才開車經過的沿途風景。
Armstrong認為,人在這種狀況下還能開車,雖然是無意識,但並非完全無意識。套用阿毘達磨的知覺模式,也就是有(1)依根現量(感官五根),但沒有(3)覺慧現量(意識作用)。
依根現量是感官識、低階意識,而覺慧現量是第六識(佛家語)、高階意識,「高階意識可以意識到低階意識,但高階意識無法意識到它自己。」
綜上所述,胡自強認為「從佛教的無我、緣起的角度來說,所謂的『反身自證』或『自我意識』並不存在,也就是心理狀態或意識並無法自反地認知本身,而且終極而言,也沒有『自我』作為知覺的主體或客體;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把理論負載下的一系列的意識當成單一自我,那麼我們可以說『人具有自我意識』,但那僅是就某種世俗或約定俗成的角度而言,事實上只是反映式的意識之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