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鼎銘 尋回昔日的春天
圖:靈鷲山佛教教團 文:劉馨如
2019/8/23
5833
1950 年代,賴鼎銘成長於雲林縣古坑鄉,當時田野溝渠裡的泥鰍、田螺、鱔魚、鰻魚、蝦子、蛤蜊、青蛙……都是他的童年玩伴,那是人類與各種生物和平共生的年代,但為了節省農村的人力,農藥和除草劑開始被大量使用,突然間,這些玩伴都銷聲匿跡,如同《寂靜的春天》裡描述因DDT 使用失去蟲鳴鳥叫的佛羅里達州,也發生在賴鼎銘生長的臺灣。
他是從一點一點地感覺、一點一點地疑惑,開始正視這個現象。在他考上公費留學,準備出國念書那年,從身上凹陷發亮的痣,被宣判得了皮膚癌。面臨生死交關之際,他想知道為什麼自己會罹癌?他想起以前很常去舅舅家的魚池玩,魚池邊蚊蟲很多,因此便把除蟲劑大量往身上抹;他懷疑這癌與幼時接觸過多的化學藥劑有關,於是開始關注臺灣這塊土地,體悟出這樣的結論:人類中心主義一直在破壞地球的平衡,最後反撲傷害到人類自己。他認為必須讓年輕人知道地球發生了什麼事,因此在世新大學開設環保通識課 「失落的地球」。
以紀錄片為媒介 提倡實踐行動
因為體會現在的年輕人是影音的一代,因此課堂以紀錄片做為媒介,讓學生看柴靜的《穹頂之下》、盧貝松的《盧貝松之搶救地球(Home)》、齊柏林的《看見臺灣》、還有《逐冰之旅》、《電子廢棄物的悲劇》、《魚線的盡頭》、《垃圾圍城》等等,透過這些真實記錄的影片,讓學生看到地球正遭受破壞摧毀的證據。
《穹頂之下》讓學生受到很大的衝擊。影片解釋PM2.5 從何而來?柴靜調查發現與中國使用年輕的褐煤與質量不佳的汽油有很大的關係,相較於黑色的煤,褐煤是發育不完全、處於次煙煤和泥炭之間狀態的煤,賴鼎銘解釋英國人燒褐煤會先洗過,但在中國,因無人監控且成本低廉被直接使用,燃燒時產生大量的黑灰飄在空中形成霧霾。柴靜說拍攝這部紀錄片是替一出生便得到腫瘤的女兒打一場看不到敵人的戰爭。
接著他請學生根據臺灣的案例挑選主題報告,例如臺灣美國無線電公司污染案(RCA),因為工廠長期傾倒有毒的廢料,造成至少1 千多人罹患癌症;還有發生在彰化和臺中的多氯聯苯中毒事件;長期食用毒油甚至影響到後代的健康,以及鎘汙染;發生在臺南、高雄因傾倒重金屬導致的綠牡蠣事件。
除了臺灣的新聞,他也請學生報告孟山都的案例,這間公司因為基因改造玉米、製造太多對人體和環境產生危害的工業化學製品,而激起世界各國的抗議。賴鼎銘讓學生挑選主題,因為要上台報告,學生會認真準備、蒐集資料,也才知道這麼多發生在所生長土地上的環境破壞。
期末報告是最重要的實踐,透過身體力行把環保的意識變成自己的行動,他鼓勵學生透過攝影紀錄去淨灘、去從生活中找題材。他舉例曾經有學生分成實驗組與對照組去逛夜市,一組自備免洗餐具,一組使用拋棄式餐具,行程結束後比對所製造出的垃圾量。還有一組去參觀成衣回收廠,這才發現有這麼多還很新的衣服被丟棄。
學生的回饋對他而言也是一種學習,曾經有學生分享自己海底淨灘時所拍攝的2 分多鐘的影片,拍攝地點在八斗子,當時捕魚的人漁網不小心掉進海底,掛在岩石上把魚纏住,需要潛水下去用小刀將魚網割開,救出小魚!但令人驚訝的,是從學生拍攝的影片中,看見海底有為數可觀的寶特瓶。原來人類的淨灘,解決的只是看得到的海灘垃圾,更多的是沉積在海底的垃圾,需要我們找出辦法,一併解決。
透過淨灘,他也看到大型的保麗龍,在海灘四處可見。最近的一篇報導,指出除了看得見的保麗龍,還有更多分解的保麗龍塑膠微粒被魚吃進去。人類因為吃魚,所以這些塑膠微粒間接地進入人類的身體,未來會產生何種效應,大家都在關心。
因為關懷臺灣,才能感受臺灣受到的傷害,因為親身實踐,才能建立情感,才能有深刻的體會。賴鼎銘一向不想用成績來評斷學生學習的成效,更重要的還是透過實踐,親身體會環境保護的急迫性。
從靈鷲山出發 期許擴大影響力
他認為臺灣當前最重要的環保議題是垃圾危機,並分析這其實與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不斷過度刺激人類的慾望有關;人類被各種廣告訊息刺激出超過自己需要的物質需求,這些過度消費所造成的垃圾便是環境污染的元兇:吃超過自己需要的食物、大量購買廉價不耐穿的衣服、淘汰還可以繼續使用的汽車……。他認為得去找問題的根源,例如將減塑的觀念深植人心、不再追求物質的積累,而是靈性的生活,其中教育是很重要的途徑。而教育,就是透過實踐去帶頭執行:定期至社區撿垃圾、去淨灘,把環境保護變成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形式化地,為了得到服務教育的時數,才去進行環保實踐。
賴鼎銘認為靈鷲山「愛和平、愛地球」的核心價值與自己的理念相契合,因此開始參與淨灘活動的籌畫,認養環保署的淨灘場地,一個月一次!有一次因滂沱大雨只來5、6 個人,但因為淨灘已經變成一種責任,因此風雨無阻也要執行,結束後甚至會有強烈的成就感!那種想要補償及懺悔的感覺,才能心甘情願,不會覺得辛苦。這樣的定期淨灘,逐漸由一個變成二個場地,參與人數也越來越多,終而變成一種運動。
淨灘的活動目前已由其他單位接手,賴鼎銘便提議可以舉辦環保影展,運用自己在圖書館界的人脈,從中和的國立臺灣圖書館開始,一路向南延伸至桃園市立圖書館、國立臺中圖書館、臺南善化圖書館,回頭並開始與臺北市立圖書館合作。賴鼎銘期待透過環保電影的播放,能影響更多人體會環境保護的重要。未來也期望,能持續不斷針對不同對象、使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愛地球」的環保教育。
但他認為最根本的,是進行覺知的教育,是他在另一門通識課 「禪味人生」所要傳達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有心靈受傷的時刻,都有需要修補的一顆心,必須透過覺知、打坐等禪修方法,回來看顧那顆心。這顆心有時候像牛一樣固執,有時候像猴子安靜不下來,學習佛法,就是要安住那顆心,讓它靜下來,靜下來方能享受簡單而快樂的生活。
賴鼎銘覺得人一直想要追求幸福,但幸福感對大多數人而言,追逐的是一種慾望的滿足。可惜,人類的慾望永遠無法被滿足,不斷的追求,不斷的失落,就是我們痛苦的根源。賴鼎銘認為去掉貪婪之心,讓心安頓下來,就不會想要追逐那麼多不需要的東西,間接便能減少浪費大自然的資源,這是對「愛地球」最真切的行動。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