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倫 因食素而健康快樂

 圖:王信文  文:劉曉頤  2019/11/25     6042


散文作家李欣倫,禪食慢味,素食,蔬食,平安禪,禪修

「吃素,當然是件很愉快的事。吃素一陣子後,你可能會發現氣色變好、精神變好,從內心油然生起單純的快樂。然而,漸漸地,你可能會發現吃素不太容易,尤其和朋友共食的時候,而這多少會影響你的心情。」中醫家庭出身且重視養生的散文作家李欣倫說。

從2003年開始吃素,因緣是出於去了印度,親身擁抱許多受病痛折磨的病童與老人,她曾親臨受難的生命現場,藉由與各國志工的互動中反思服務與奉獻的意義,同時藉此探問生命的存在價值。回來後,毅然決定吃素。一開始她還有吃魚,直到2004 年春天開始吃全素,堅持至今迄後。

淡味才是真味
李欣倫不但堅持吃素,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也都盡量選用未經加工的原味食物:「吃食物的原食不但健康,還有個好處:可以訓練自己的舌頭靈敏度,讓舌頭可以吃出食物的真實味道,甚至分出不同菜色所獨有的特殊味道。」

她很喜歡宗哲和尚的料理故事《禪食慢味》,其中提到「淡味才是原味」、「舌頭如果能夠純粹的話,味覺也能有青天白日朗朗爽爽的感受。」和尚們出家之前,日常所食與大眾類似,常吃油炸物或加有濃厚醬料、調味料的食物,而出家之後,則餐餐吃得清淡,例如高麗菜、涼拌菜、味增湯;一開始想當然爾會不太適應,但是適應之後卻能樂在其中,舌頭也變得靈敏,能從原味中分辨天然真實的味道。她認為,這是吃原食所帶來的良好回饋。

臺灣有許多美味加工品,例如薯餅、丸子 ……等為李欣倫所偏好的輕食,她對加工食物並不排斥,但強調要注意這些加工食物的來源。她購買食品,都選擇自己長期光顧且信任的有機食品或小農產品,尤其喜歡友善小農,因為即使可能會做一點加工,但來源皆在地食材,可令人信任。李欣倫認為,透過從中購買蔬菜或加工品,可幫助小農營生,甚而幫助當地生態恢復,讓物種眾生的棲息地不會受到破壞,是非常友善且具意義的概念。「在可以的情況下,我一定選擇信賴在家附近的友善小農。」她說。

現在李欣倫在靜宜大學開設有「飲食文學與生活美學」課程,學期中後,她即將在課堂上引導這個概念,並且讓學生實踐作業,例如連續3 天只吃素食,或為環境減碳而減少搭電梯,相信過程會相當有趣,讓學生有所收獲。

散文作家李欣倫,禪食慢味,素食,蔬食,平安禪,禪修

因葷素衝突,與人之間學會彼此諒解
她還記得,剛開始吃素的時候,身邊大部分的朋友不是驚訝,就是總以開玩笑的方式調侃,他們總納悶說,好端端地為什麼要吃素?不時戲笑調侃她,甚而會聽到相關刺耳的話。面對這類玩笑,她有時憤怒,有時無奈,甚至,「那時刻的我不再覺得吃素是快樂的事。所以一開始為了避免朋友質問和無法同情理解的玩笑,每次聚會時我總是獨自吃飽,然後再加入他們的飯後茶聚。」

某次她與朋友臨時相約吃飯,朋友又表示不願意陪她吃素,而她也不能放棄原則。為了要找彼此都能盡情用餐的餐廳,他們一起耗費許多時間,甚而繞了很多路,後來朋友在走累了的情況下,忍不住抱怨她吃素這件事,而好脾氣的李欣倫,竟然突然間也遏止不住怒氣,對她吼著:「我們一年才見一次面,這是多麼難得的事,妳一年當中大概只吃這餐素食,為什麼就不能陪我吃一餐素食呢?」

事後彼此道歉。李欣倫憶及此事,笑說,「如此坦承彼此感受,經過摩擦碰撞而彼此理解,對於長遠而更深刻的關係,我倆日後的關係是好的。雖然她因厭惡素食店的味道,後來還是不太願意陪我去素食店,但她會細心地事先找好有提供素食餐點的餐廳。」對於這份貼心,心腸柔軟的李欣倫倍加感念,總會快樂赴約,而彼此擁有一次又一次美好的相聚時光。

在國內,去到一家非素食餐廳表示自己需要素食餐時,幾乎店員都會問道:「吃奶蛋嗎?」再為素食者介紹適合的餐點。李欣倫過去曾有段時間吃奶蛋,婚後就很少吃了,原因說來莞薾:她的先生也是純素食履行者,不吃奶蛋,李欣倫喜歡甜點,但每當她想吃蛋或牛奶的時候,先生就像佈道家般地面帶微笑,低聲而懇切地說:「可憐的雞,為了生蛋而受盡折磨……」「可憐的小牛沒有媽媽的奶可喝……」而這招對慈悲的她而言很管用,腦海立刻會浮現一籠籠疊在一起的雞,以及一群瘦弱小牛被迫與母親分開的模樣,吃奶蛋的慾望頓時消散。

一段時間沒有吃蛋,有次在無意間吃到蛋,她竟感滿口腥味。當時是早餐店老闆一時疏忽,把蛋夾在她的三明治中。她本來還竊喜一下,對先生說:「這就是我命中注定的蛋了。」沒想到咬了一口,竟然,「真能感覺其中曾經活生生、會跳動的生命殘留的味道,接近羽毛、血、黏膜的氣味充滿了整個口腔,令我暈眩。原本想吃蛋想吃得不得了,但久未吃蛋的舌頭早已無法承受蛋的味道。」

散文作家李欣倫,禪食慢味,素食,蔬食,平安禪,禪修要再度回去吃肉,幾乎不太可能
堅持吃素,身邊的朋友漸漸地知道並尊重李欣倫的飲食習慣,一起出遊或參加婚宴也無須告知,他們幾乎都會貼心地為她準備素食餐點。和不熟的朋友吃飯或是演講邀約等,她也會事先告知對方自己是素食者,說:「若不方便,我可以自行打理。」原則上是不麻煩對方,但也不委屈自己。

剛開始為克服口腹之慾,誠然需要一番面對食物的天人交戰,她最難忘的是一次與生魚片的對峙;但過了那關後,她的經驗是,之後的一切都變得很容易了,要再度回去吃肉,也變得幾乎不太可能了。她在散文集《此身》中寫道:「我始終將與口欲爭戰的這件事視為理所鍛鍊意志的開端,這不是壓抑欲望,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很像,但很難說明的是,放棄某種不需要的欲望;或至少可以好整以暇地觀察著它的形狀、勢力和重量,真的很不賴,好像自己被磨石剔得乾乾淨淨。」

本身是個快樂的素食者,她表示,很自然地也希望身邊的朋友跟她一樣健康、快樂,所以偶爾會帶朋友去吃素食。許多朋友原先對素食沒太大好感,那是因為沒有吃到真正美味又多樣的素食,因此和朋友碰面,她都會貼心地先上網尋找裝置有設計感、種類多樣又豐富的素食,例如韓式石鍋拌飯、義大利麵、義式焗烤、日式烏龍麵這類充滿異國情調的食物。於是,吃完的朋友往往又驚又喜,對素食的刻板印象開始改觀,甚至他們日後也帶朋友去吃素。

散文作家李欣倫,禪食慢味,素食,蔬食,平安禪,禪修「我想這是作為一位素食者最大的喜悅:不但自己受益,也讓更多的人體會到吃素的快樂,讓他們知道,我們已經有這麼美味又營養的素食料理,實在不需要再吃肉。」李欣倫滿足地說。

一開始吃素時,她比較激進,也比較會「勉強」朋友陪她吃素,偶爾會在不告知對方的情況下,主動帶對方去素食店用餐,他們也只好在她的「溫柔逼迫」下乖乖吃素。當時,她自認為是在做對他們有好處的事,尤其是面對熱愛吃牛排、紅肉的肉食朋友,她說自己的樂趣之一便是:「不告知對方然後就帶對方進素食店,看他們面有難色地將健康的紅蘿蔔和蔬菜吞下肚、那種食不知味的模樣。(所以這些朋友後來都不找我吃飯了。)但現在,我學會尊重對方的飲食習慣,他吃他的牛肉麵,我吃我的蔬菜潛艇堡,彼此互不說教、干涉,除非對方不排斥素食,我才會在事先詢求對方同意的情況下,一起快樂地大啖鮮美的素食料理。我發現,這樣的我更快樂也更自由,不再因對方的飲食習慣和冷嘲熱諷而苦惱,真正地成為了快樂的素食者。」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