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價時尚」的真相

 圖:Ranjat M  編輯:劉湘吟  2019/11/28     5647


時尚,全球化,平價,地球,價格,環保,禪修,愛地球時尚

「人,為什麼穿衣服?」走在街頭,或許您也看到過這則某服裝品牌的廣告看板,這確實是個富有哲思的問題,但真正的答案卻未必是服裝公司所引導或提供的。

以生活在台灣數十年的經歷而言,20年前的許多衣服比現在還貴,因為那時大多數衣物是“Made in Taiwan",原料、人工、運輸等成本難以輕易變動;後來漸漸出現了許多便宜的衣服——不再是“Made in Taiwan",而是中國、東南亞等人工、原料便宜的地方所製造。一般消費者並不想那麼多,衣服便宜了、價格降下來了,意味著生活更好過了。

近年來,除了一般的成衣便宜,還興起了一股新風潮︰平價時尚品牌。H&M、ZARA、GAP、Uniqlo……來自歐美或日本的服裝品牌,售價上比一般進口品牌便宜,加上時尚的行銷、廣告手法,得到許多消費者青睞,在全世界不停開分店、締造銷售佳績。

然而,時尚的背後,卻有沉重的代價需要地球和全人類買單。

2013年4月24日,孟加拉首都達卡市8層樓高的“Rana Plaza"大樓倒塌,造成1129人死亡,是史上最嚴重的成衣工廠意外,也是近代死傷最慘重的房屋損毀事件。其實這棟樓在前一天已被宣告為危樓,其他辦公室和商家都撤出了,只有其中的成衣廠老闆逼迫他的員工回去工作,結果造成慘重傷亡。

細數史上最嚴重的四大成衣工廠意外,其中三件都發生在2013年——這一切並非巧合。

2015年,英國導演Andrew Morgan與Livia Firth共同錄製紀錄片《時尚代價》(The True Cost),走訪孟加拉、德州等地的成衣工廠及棉花田,訪問無數位於時尚產業中底層的工人,試圖揭露「快速時尚」超低售價背後的真相。

一切要從「全球化」(Globalization)說起。全球化市場的時代,不只商品銷售跨越了國界藩籬,也讓商品的製造得以外包給遠處人工、原料便宜國家的工廠。

六O年代,美國有95%的衣服在國內生產,而從九O年代末起,許多服飾品牌就把產品移到孟加拉、柬埔寨等開發中國家製作,如今只有2~3%還是自製,其他全是外包;那裡的成衣廠工人每人每天的工資是2美元,曾經有工人想爭取一天5美元的基本工資,結果在抗議的鎮壓中造成5人身亡。低廉的人力成本,是低售價的第一個條件。

位於中國廣東東莞的TAL服裝集團,每年生產襯衫三千萬件、Polo衫和西褲各一千萬件、女襯衫五百萬件,號稱「全美每賣出六件衣服就有一件是我們生產的」。TAL總執行長受訪時曾表示:「過去25年來,成衣的售價一路狂跌,但原料成本並無什麼改變。」那為什麼售價能一降再降?除了在質料、設計上偷工減料外,最後一個能苛扣的因素就是「人力」。許多外包工廠屢屢爆出非法雇用童工、工作超時超量、安全設計不合格等等問題。

「快速時尚」背後所牽涉的問題不只是對開發中國家勞力的壓榨、侵害人權等問題,還有棉花的種植與基因改造、皮料染色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種子壟斷」造成全球危機,棉花基因改造在過去16年造成二十多萬名農民自殺,皮料染色毒化了印度最重要的河流……這一切,是廣大消費者在購買衣服時未必了解的。

消費者能做些什麼呢?

其一,避免盲目、衝動消費。回歸內心的安寧,把「心」照顧好,不要靠消費刺激、犒賞自己,間接造成對地球、對他人的傷害(而且這些傷害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其次,買東西不要只看「價格」。很多價格之外的「代價」非常沉重,更非常重要。真的需要才買,買的時候與其貪便宜,不如考慮品質。便宜的衣物20件不如品質好的衣物3、4件,既省空間又環保(大幅減少衣物垃圾的產生)。

「平價時尚」之後,更應該興起的是「愛地球時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