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袋比較環保?——從「生命周期」思考

 圖:圖片來源:rf123  編輯:劉湘吟  2018/7/13     4666


紙袋比較環保?——從「生命周期」思考,環境的信仰,垃圾掩埋場,氣候變遷

在大自然中幾千年也難以分解的塑膠袋和塑膠製品,如今幾乎已成為人們的噩夢︰用它有不安、罪惡感,不用它又不行。早些年在歐美電影中常見人們購物都用牛皮紙袋裝,看起來就是環保、有氣質得多。不過,Eco Innovators的創辦人、生態永續發展的設計先驅Leyla Acaroglu博士卻提出一個挑戰人們環保思維的主題︰紙袋未必比塑膠袋更環保。

大家都認為紙袋對環境比較友善,然而Leyla指出,在某種層次上而言,所有的材料都是取之於大自然,且必然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歸根結底,並不是「材質」本身決定了是否破壞環境,而是「人們使用材料的方式」決定了如何影響環境。

Leyla說,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依賴一種「直覺」——她稱之為「環境的信仰」(Environmental Folklore)——例如我們傾向選擇紙袋或是油耗較少的車輛,來符合心中的環保定義。但我們怎麼知道這些選擇真的對環境比較友善呢?

就長遠來看,每一個體所做的選擇,對於社會、經濟、環境都會造成影響,真正該思考的是,在這些互相影響的系統之下,什麼樣的行為能夠為環境帶來正向的結果?

這時需要以「生命周期思考」(life cycle thinking)來評估。每一種物質都會經歷從原料、製造、包裝、運輸、使用直至耗盡的生命周期,了解這些物質在其生命周期中會給自然環境帶來什麼衝擊,並觀察它們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影響——從中,我們便可以破除過去的許多迷思。

像是經常被談論的生物可分解性(Biodegradability),這只是一種材料屬性,並不等同於環保。事實上,絕大多數垃圾都是在垃圾掩埋場裡進行分解,與自然環境的條件大不相同;垃圾在掩埋場中分解出的甲烷,對於溫室效應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5倍。因此即使有些產品聲稱是以「生物可分解性的原料」所製造,但只要它們最後的去處是垃圾掩埋場,就會對氣候變遷產生影響。

Leyla並以現代家家戶戶必備的「冰箱」為例,從過去至今,冰箱的內容量被設計得愈來愈大,而冰箱愈大,人們愈容易購買過量的食物。據聯合國統計,每年有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這不單單只是食物的浪費,還有用以生產這些食物的資源如土壤、灌溉、日光……等種種原應在自然環境中生生不息的資源。

在英國,97%的家庭都有一個熱水壺,好隨時可以喝杯熱紅茶,但一杯熱茶需要多少水?65%的英國人承認,他們往往會煮超過一杯熱茶的水量,而煮沸這些多餘的水所耗費的能量,足以維持全英國的街燈亮一整晚。

再說到現代人欲罷不能的手機,現今全球約70億人口,2012年全球賣出手機60億支,同年被丟棄的手機是1﹒5億支,其中只有11%被回收;而廢手機中含有許多有價物質,包含金這種貴金屬。Leyla指出,我們可以從設計的角度出發,讓手機變得容易被拆解、回收、減輕重量,進而有助於維持生態系的永續平衡,同時不妨礙消費市場,「消費是最大的問題,而有效的設計正是最佳的解答之一。」

回到「紙袋比塑膠袋環保嗎?」如果單純比較一張紙和一片塑膠,紙當然比較環保;但如果將購物用的塑膠袋與厚紙袋相比,則紙袋較不耐用,而且使用比塑膠多數倍重量的製造原料,並不是更好的選項。這也就是說︰產品的功能和使用率,決定了它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唯有回到問題的根本,將相互影響的層面以及商品的生命周期帶入思考,才能得到創新的解決方案。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