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與大腦

 圖:Andy Fu 文:劉湘吟  2018/11/3     5814


「自我」與大腦,美國精神病學暨神經內科教授Todd E. Feinberg,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的「自我、無我與輪迴」,佛教的「無我」觀

您是否計算過,我們一天的說話、思考裡,要用到幾個「我」?可不可以不用「我」這個主詞?如果沒有「我」,一切還如常、還成立嗎?而「我」到底是實體還是概念?人的自我意識到底從何而來?如果真有「 我」,它存在於哪裡?在大腦嗎?……

以上種種思索,也是近代科學家們研究的主題。

「自我」無法被自己所經驗
2018年9月17日,國立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的「自我、無我與輪迴」課程中,洪裕宏教授介紹美國精神病學暨神經內科教授Todd E. Feinberg的研究與論述,探討「自我」與「大腦」的關係。

一開始,洪教授即引述Todd E. Feinberg在《Altered Egos》(《改變的自我》)一書中一個鮮活的片段︰有一天,當Todd在實驗室裡手捧一顆人的大腦,他心裡突然冒出這個念頭︰「我手裡的這顆腦,正是一個時空經驗被凍結的人生」——他的左小指所碰觸的部分,可能是這個人的童年記憶,而他右手食指碰觸的部分,也許保存著這個人初戀的甜蜜與苦澀……

從這位科學研究者的形容裡,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無我」論者,他們認為︰沒有獨立的「自我」,自我依賴大腦而存在——這意外地與佛教的「無我」觀(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實體的「我」)不謀而合。而這也是當今科學的主流看法。

Todd E. Feinberg在《Altered Egos》一書中探討幾個問題︰1﹒什麼是自我?2﹒它位於大腦的什麼位置?3﹒我們如何從腦中產生一個整合的自我?4﹒腦和心靈的關係為何?

在西方,科學的探究往往會回歸到科學的泉源——也就是哲學的傳統。18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自我是超驗(transcendental,超出經驗)的存在。自我具有一個先驗架構(a priori structure),不能透過經驗理解。

怎麼說呢?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必須先有一個「我」,康德說︰「要能感知客體(an object),需要預設一個『正在經驗的自我』(experiencing self),因此『自我』是無法被它自己所經驗的客體。」就好比透過眼鏡能看見萬物,而眼鏡卻不能看到眼鏡本身,所以這個「我」是無法被自己觀察、經驗到的。這和叔本華(18世紀德國哲學家)的看法異曲同工,叔本華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既是主體(subject)又是客體(object)」。而現代神經生理學之父、英國神經生物學家Charles Scott Sherrington也提出,人與外界互動必須先有一個主體,才能感知、認識世界——洪教授補充,以上這些看法,和佛教的觀念很不同。

探究新生兒的「自我」
再回到「自我」與大腦的關係︰科學研究顯示,「自我」並不存在於大腦任何一個地方,為什麼大腦各部位組合在一起就產生了「自我」?對此,Todd E. Feinberg提出了一個有些難解的看法︰自我是意義與目的的巢狀階層。

Todd 認為,心靈並不等於大腦,因為意義、目的和存在的本質是絕對個人的。

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從何開始?這就少不了對新生兒的探究。歐洲中世紀的《懺悔錄》中即記述了嬰兒的自我「特別是由其身邊照顧他/她的女性身上學習而來」。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許多動物一生下來不久就會跑會跳,而人類的新生兒在出生之後大約還要十幾年才能獨立存活,這是極其罕見的;究其原因,科學家認為,很久很久以前,人類的祖先靈長類動物原本生活在樹上,所以需要長手臂、長尾巴,那時的雌性屁股大、腸道大;後來從樹上下來到地面上生活,為了適應行走生活,雌性的屁股變小、腸道也變小……物種演化下的獨特道路,使得人類的新生兒等同於在離開母胎之後仍繼續妊娠期許久時間,才能獨立生存。

新生兒的自我,學者稱之為「最小自我」︰一出生就對自己的身體有基本認知與意象(如︰吃手指);兩週大的新生兒就具有本體感,對外在物體能夠調整自己與之的距離和關係(如︰把一個塑膠球輕輕丟向躺在床上的新生兒,新生兒會閃躲),也就是說,新生兒即已覺知到自己的本體占有一定空間的存在,這並導出一個結論︰新生兒的身體裡有先驗(先於經驗)的本體感覺,而且很可能在出生前6個月就已具有本體感覺了。

新生兒的本體感覺包括︰1﹒原型自我(proto self,也就是最小自我minimal self),包括情感能力與body schema(身體圖式/身體基模)。2﹒核心自我(core self,功能為整合當下的感覺經驗)。

除此之外,新生兒還具有共感能力(如聽到某音樂同時會看到某顏色,或看到某個字時會同時聞到某種味道……這樣的共感能力隨著新生兒長大而漸漸失去,僅5%的成年人仍保有共感能力),以及超強的辨識臉孔能力(包括人和動物的臉)。

隨著科學研究的發展,我們今天對新生兒的認識已經多了不少。新生兒不但不是「一堆蛋白質」,也不是「一團不清楚的狀態」,或「不會感到痛」、「沒有記憶」……新生兒不但有有自我(proto self),有感覺(core self),而且具有社會性傾向。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