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的不同層次
圖:沈仲怡 整理編輯:劉湘吟
2023/6/28
2522
廣純法師︰《心經》「觀自在菩薩」的「觀」,和我們禪修的「觀」,並不是不同,而是心的層次、心的證悟不同。
為什麼能夠「觀自在」?因為祂不斷「行深般若波羅蜜」,昨晚心道師父也說了,行,就是做,「行深」就是重複、反覆地做。「般若」是空性的智慧。如何得到智慧?要觀察到「緣起性空」。「波羅蜜」是指到達自性的彼岸。
我們的船在駛往彼岸的過程中,已經離開此岸了、在河的當中,有很多種狀態,可能是凡夫,可能在修行中,可能修到了聲聞、緣覺,也可能是菩薩、等覺、妙覺……但都還在河裡面,並沒有真正「上岸」。真正到彼岸時,是成佛了。
「觀自在」,如何能夠自在?我們現在修持,就是開始要去做,但我們還沒離開此岸,只是想而已,還在想,還沒辦法真正去「行深」,力量還不足,可能還是凡夫;如果你開始看到自己的心、認識自己的心,就是修行的開始,真的開始要離開此岸、前往彼岸了。明心見性是修行根本的開始,叫「開悟」,沒有明心,都是盲修瞎練。
從此岸啓程之後,做很重要,實踐很重要。經典是讓我們印證用的,並不是高高供在那裡讓我們膜拜。經典上所說的必須要自己親身去印證,才能從「解悟」到「證悟」。
寶本法師︰《心經》中關於般若的觀照,一般我們說觀照空性,其實它有幾個層次的觀照。
一般人做觀照,通常會從現象界開始觀照起,禪修時因為我們靜下來、專注了,所以會照見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就是般若觀照很好的一個起點。我們會看到念頭的生起、滅去,下一念和前一念不同了,原本困擾的念頭,一閃念就消失了……你會發現︰念頭生生滅滅,不真實,是假的!這就是一種般若觀照。以前不觀照,就以為是真的,所以當它一旦變化就無法接受。心道師父常常會提醒我們︰生活中就要如是觀。常常這樣觀,你的執著性就愈來愈少。
這是一個層次的觀照,另一個層次還會往後看一步,就像鏡子,我們會觀察到鏡中的影像生生滅滅。再一個層次是觀察到生生滅滅最後的那面鏡子,看這面鏡子的特性——就如心道師父昨晚說的,就是「明」跟「空」,能照一切,但不黏著一切人事物,是很自在、無掛無礙的。
——2022.10.02 企業禪三 法師答學員提問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