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跟人類的仲介者

 圖:沈仲怡  文:許凱森  2018/7/3     5881


環境破壞,靈鷲山,生態觀察,陳碧芬,植物生態,心道法師,大自然,陽明山,台灣博物館,

1990年代,台灣經濟快速成長,化學工業開發、火力發電廠啟用等,台灣錢淹腳目背後的代價是不可逆的環境破壞。在那個年代,民眾對於汙染公害唯一的行動就是抗爭,而荒野保護協會卻提出不一樣的想法與做法,用美跟良善來推動自然教育,除了悲憤,人類還多了與生態環境和平共處的可能性,溫柔的革命宣言吸引了許多志工加入荒野保護協會的行列,陳碧芬就是其中之一。

擁有二十多年生態解說經驗,目前仍在陽明山國家公園以及台灣博物館服勤擔任解說員,自去年11月起也固定每個月在靈鷲山進行生態觀察,再過兩年就可以從公職崗位退休的她向我們分享自己走進生態領域的點滴。

熱愛大自然 積極投入解說教育
「小時候爸爸會帶我們去谷關爬山,看路邊的野生蘭花,躺在溪谷邊的大石頭上聽水聲。」從小就習慣和大自然親近的陳碧芬,有一次在山中突然驚覺怎麼漂亮的景色好像越來越少,原本只是消極地想趕在美景消失之前再多看幾眼,直到荒野保護協會提出「解說教育」,要讓大家知道大自然有多美好而捨不得去破獲,相當認同這般理念的陳碧芬,就在民國85年加入荒野保護協會成為生態解說員,從海邊到高山的所有活動都親自帶領,很忙碌,也成長很多。

陳碧芬在解說員訓練畢業之後的植物解讀幾乎都是靠自修,呂理昌所著的《玉山花草》是她的啟蒙書,她說早期的圖鑑只會告訴你這個植物叫做什麼,而這本書卻會把植物何時開花、發芽、結果的四季變化都交代的一清二楚。她回憶起第一次親眼看到高山白珠樹,自信地跟夥伴說這就是高山白珠樹,卻有個聲音回應說樹怎麼可能長這樣。因為一般人以為樹都是垂直往天上長的,然而很多高山植物為了抵抗強風,都是趴在邊坡或地上,高山白珠樹就是其中之一。

環境破壞,靈鷲山,生態觀察,陳碧芬,植物生態,心道法師,大自然,陽明山,台灣博物館,樂於分享親身經歷的感動
熱愛爬山卻不熱衷於收集百岳,陳碧芬觀察植物生態,不會給自己排緊湊的行程,也不會特地找什麼物種,選擇一座高山,安排較長的天數,在行李放定後,就背著小背包往森林裡邊走邊看。陳碧芬說:「想看台灣的原始樣貌,就要到還沒有被開發的高海拔山區。」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到中央山脈上的南湖圈谷,那是喜愛生態跟登山的人一輩子一定要去的地方,在一片山壁上居然找到台灣原生種蘭花──奇萊喜普鞋蘭,是之前只有在圖鑑上看過的夢幻物種。

每次到山上,身上的標準配備一定會有相機、望遠鏡、放大鏡等,陳碧芬的生態攝影和植物解讀一樣也是自學,但她拍出來的照片總能說出生動的故事。一次從雪山登山口走到七卡山莊的路上,她看到一顆尖葉槭(ㄘㄨˋ)的果實在陽光下閃耀出金亮的光芒,當時還沒有數位相機,無法即時觀看拍得如何,她只是盡力把眼見所及的確實紀錄下來,照片沖洗出來後做成幻燈片,也成為她日後分享高山生態之美時的重要材料,除了分享照片,也分享她當時的感動。

定期觀察靈鷲山生態將近半年的時間,陳碧芬深深感到心道法師的用心,她相當認真地說:「羅漢步道是一個成熟穩定森林體系的縮影,這句話可不是隨便亂講,而是我確定了羅漢步道有成熟穩定森林所應該具備的指標性植物。值得一提的是,一個成熟穩定的森林要70-80年才有辦法形成,而靈鷲山開山至今35年,明顯表示在開山之初就沒有破壞山上生態,看得出心道法師護生的用心。」

靜心觀察 聽大自然在說什麼
人類在大自然面前是多麼地微不足道,大自然不需要人類就可以生存得很好,沒有人類破壞則可以更好,但是人類卻得仰賴大自然的恩賜才得以存活。陳碧芬依然記得曾在雪山翠池看到一整片玉山圓柏,每一顆的年齡都是以千年計算,她先是震撼,後是感動崇敬,進而覺得自己的渺小與卑微。

二十多年來風雨無阻的無酬生態觀察和解說,若不是真心愛這片土地,怎麼可能做到。陳碧芬將自己定位為大自然跟人類的仲介者,希望將她所認識的大自然介紹分享出去,不只講生態、講故事,還教你怎麼靜下心來觀察,找出大自然要告訴你什麼,她希望讓越多人知道大自然的美好,就會有越多人懂得愛護珍惜。

一位優秀的生態解說員所要傳達的並非只是走馬看花或單純的景點故事,在講述環境生態的演化之時,也同時肩負保育教育的重責大任,傳達出環境保護重要的核心價值。

你不一定要受過生態解說的訓練,也不一定要前往高海拔山區,只要有心,每一個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觀察生態,一片葉子、一朵花、一串果實、一條蟲、一隻鳥,把心放空,就能裝下其他東西。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