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鷲山樂活親子禪--心的覺知 聽見對方的聲音
圖:靈鷲山佛教教團 文:許凱森
2018/7/17
9952
靈鷲山2018樂活親子二日禪,共有24位大朋友和28位小朋友報名參加,一位媽媽在活動圓滿時衷心分享:「活動第一天本來在想,為什麼不是把小孩放在營隊給法師帶就好,讓家長趁機輕鬆放風。直到和孩子一起體驗了這兩天的課程,心中有很深的感觸,現在的孩子大多缺乏愛,父母一忙起工作或家事,都說沒辦法才把手機丟給孩子,其實並不是真的沒有辦法,而是大人自己想要輕鬆一點,就像我一開始只想把小孩丟給法師一樣。謝謝靈鷲山,這兩天的活動讓我學習如何傾聽孩子的聲音,也跟孩子更親密了。」
父母老是覺得小孩講不聽,孩子經常覺得爸媽愛生氣,親子間想對話溝通,必須要先聽見對方的聲音。親子禪並不是大人和小孩一起坐在禪堂裡,不說話也不互動,而是透過課程設計,將禪的功法原理包裝成簡單口訣和遊戲體驗,讓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心能夠先寧靜下來而後覺知,聽見對方的聲音,進而開啟親子間的有效對話。
「心寧靜的三個寶貝」是月花老師送給孩子們的見面禮,分別是寧靜一分鐘、寧靜手環、心寧靜之歌,教孩子透過覺察情緒來提醒自己回歸到心的寧靜。「深呼吸、合掌、放鬆、寧靜下來、讓心回到原點」是寧靜一分鐘的口訣,也是親子禪每堂課程開始之前帶領大家沉澱身體跟思緒的必要動作;寶髻法師運用沙包當行禪的輔助道具,要大朋友將沙包放在頭上,小朋友將沙包放在雙腳上,沙包不能落地,讓大蝸牛和小蝸牛比比看誰走得慢。
時值七月,但這兩天靈鷲山上的太陽並不毒辣,反而像是暖烘烘的擁抱,迎接這群可愛的孩子到來。寶髻法師帶領大家散步到觀音道場「尋找安靜的朋友」,要大小朋友們用耳朵仔細聆聽大自然裡誰是安靜的好朋友,培養孩子們在大自然中靜心觀察的覺知,風、海洋、白雲、觀音、羅漢、石頭、樹木、階梯……都一一被發現點名。
晚上來到開山聖殿,孩子們包圍著橫樑上的蛋,專心地想聽蛋在說什麼;大小朋友們雙手捧著燈,各自找角落坐下,頭碰頭、膝碰膝,是親子間的溫馨時間,有爸爸溫柔的凝視、有女兒甜蜜的撒嬌、有母女對望微笑、有小嘴湊近耳邊在說悄悄話,每個畫面都動人,供燈回向後,室內外的燈光都暗下,大家手牽著手走到殿外廣場,躺在地上準備迎接天黑之後才有可能會出現的安靜好朋友,滿天星斗像數以萬計的閃亮鑽石隨意拋撒在黑色大絨布上,徐徐的涼風吹拂,眼前的這份美景是睡前最好的禮物。
第二天,寶髻法師帶領大家到平日不對外開放的森林大禪堂,孩子們都好奇地想知道這麼大尊的臥佛是怎麼經過小石階來到森林裡,看到老鷹飛、聽見山羌叫,大小朋友們在芬多精和蟲鳴聲中體驗森林裡的禪,隊輔老師引用施泰納的詩選:「花草樹木活在,太陽光暉的力量中;人類生命活在,心光靈明的動能裡;來自宇宙的陽光,遍灑在植物身上;如同人身各處,顯耀精神的光華。」讓孩子們各自領著爸媽來到大樹前,先閉著眼睛只用雙手感覺軀幹樹皮的觸感,隨著枝條彎曲的弧度移動,再給大樹一個愛的擁抱,以恭敬慈悲的心謝謝大自然,讓我們能夠體驗這份美好。
這時候,心寧靜教師團團長宋慧慈老師已經在大講堂等待大家,孩子們包圍住宋老師,家長們也圍成一圈,宋老師說了一個叫做《菲菲生氣了:非常、非常的生氣》的繪本故事,用故事當作狀況劇,引導孩子們思考、說出心中想法,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故事講到一半,宋老師問小朋友,如果自己是菲菲,生氣了應該怎麼辦,孩子們相當投入紛紛舉手搶答,甚至有孩子回答:菲菲可以使用寧靜手環。可見寓教於樂的課程設計已經深植在孩子心中。
樂活親子禪的課程,爸爸媽媽跟孩子其實是同班同學,一樣也在學習如何傾聽和對話,大部分課程是親子共同參與,只有在講完繪本故事後的一個時段特別安排父母與孩子分班。宋老師將家長們帶開,歡迎大家出招提問,有一位媽媽提出,自己的孩子在團體中總是不願意踴躍參與發表或提問,該怎麼辦?宋老師沒有回答應該怎麼辦,只是調查現場所有家長,請從剛剛進教室到現在都還沒有講話的家長舉手,反問這些沒有發言的家長是不是都不認真,否則為什麼不踴躍參與?大家哄堂一笑,而這位提問的媽媽似乎也有了答案。
宋老師和家長們分享親子間有效對話的溝通和聆聽,父母通常都太急於給孩子所謂自己認為的正確答案,其實,「提問比給答案更重要」,提問可以引導孩子思考,當父母不帶價值判斷、沒有預設立場地學習跟孩子溝通,才能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態度堅定、語氣溫和」是宋老師給所有父母的八字箴言。
課程圓滿的最後階段,寶髻法師帶領大家體驗平安茶禪,由孩子們奉茶供養父母,並恭敬地表達感謝;小朋友們也接受志工菩薩的奉茶,有模有樣地仔細品味手中那碗茶,寶髻法師請孩子們聽聽手上的餅乾在說什麼,有位孩子還記得前一晚在開山聖殿聽蛋,回答法師餅乾在說的是「無聲之聲」。
兩天課程下來,孩子的明顯轉變,家長們最清楚,從剛報到時的狀況外,到只要聽見「深呼吸」三個字,就會自動安靜下來,沒有嬉鬧,不只是聽從乖巧,而是真正地自然而然進入寧靜。靈鷲山樂活親子禪,父母與孩子一同快樂成長,學讀詩、學寫詩、學習親近大自然、學著把心寧靜下來、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把「禪」潛移默化到心裡、到日常生活、到親子間的聆聽和對話當中。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