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食物交心,跟地球對話

 圖:Emma Chavez  文:中安  2020/6/9     3558


一日三餐,食物,農夫,心道法師,地球,多元共生,慢食

時序進入小滿,當梅雨使我們寸步難行的同時,雨水也正滋養了大地,讓夏季的水庫飽滿充盈。理所當然的雨水、陽光和空氣,也正孕育了每一天支持著我們的食物。

一日三餐或少量多餐,我們每天被「飲食」這一件事圍繞著,因為,再簡樸的生活,都少不了餐食,不過,我們每一天花多少注意力在吃進去的食物呢?

無論是高級餐廳、咖啡店、自助餐或小吃店,放眼望去,人們一邊滑手機一邊進食,聚餐的人在談天中不自覺的咀嚼著,還有人乾脆打開筆電,右手操作滑鼠、左手把食物塞進嘴裡,沒能來得及看清自己吃進去的是什麼,也沒能細細品味每一道菜的風味,食物便從餐盤消失在嘴裡。或許,我們與食物互動最多的時間,是剛上菜時的拍照,以及點餐時在彩色menu前的抉擇。

食物從哪裡來?從我們最常吃食的米飯來看,它的前身是水稻,農夫在種稻之前,要先評估自己的農地適合什麼樣的品種,接著劃出一塊小小的區域種植稻種、培育秧苗。為了讓秧苗生長順利,插秧前的水田會先打入天然的肥料,農夫們才會開始將秧苗整齊的插入田中。

秧苗生長的過程中,依環境或生長狀況,要時常除草或施肥,這時候經驗很關鍵,在細心照顧四到五個月之後,稻子總算開花結穗,從歡喜收割到真正成為食用米,還得把潮濕的稻穀烘乾,完成碾米。

農夫、土地、日照與雨水灌溉,還有精米的包裝、運輸、烹調,我們吃進去的米飯,是上百個日子的醞釀。每一顆潔白飽滿的米粒,都是在大自然的支持下,俱足了好多人的努力才能成就的,無一例外。

打開飯鍋,陣陣米香中有著我們從未踏上過的土地,未曾見過的農民,有著總是理所當然的、時刻伴著我們的陽光、空氣、水,有著運輸業者的汗水,也有著溫馨烹調的店家或家人。

這每一口的米飯,滋養了自己,讓身體充滿活力,讓我們有了面對明天的體力,即使昨日的挫折使今天沮喪,但是,當我們放下手機、放下工作瑣事、不思不想地充分感受這每一口吃進去的菜餚,閉上雙眼,感受自己仍然在眾人與地球母親的支持之下,有了成長茁壯的可能性,然後,又能夠開始對明天充滿期待,對世界懷抱著感恩之情。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詩人李紳在仍以農立國的唐代,以筆墨揮灑了自己的情懷,那些生活中短暫的用餐時光,日復一日的餐食小事,卻是農忙者的心血與生命。

回到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或許連「慢食」都是一種奢侈,如果能提醒自己,在一日三餐的時光裡,放下所有的思緒干擾,透過食物與萬物連結,就算只有十分鐘,我們也能在這十分鐘裡,放下自身的執著,模糊了自己與他人的界線。

心道法師常提醒我們「多元共生、相互依存」,今天,就從一餐飯開始,喚醒自己的覺性,練習跟食物對話,用更廣闊的視野,看見食物時如何串起了生命,以及地球孕育眾生的深刻之愛,那麼,我們便能由此生起智慧,我們也真正成為了地球母親的孩子,成為滋養眾生萬物的一份子。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