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修行能夠契入,達到欲界定,就是等持,心能夠相續地專注,入、住、出都自在,也就是禪定、禪悅的境界。有一定禪修經驗的人,知道怎麼很快地進入那個狀態,
所謂「觀覺看性」,當我們有了「覺」,同時看到它的體性是「空」,才可以看到我們的佛性、覺性,看到清淨無染的心性。這是我們說的初地菩薩,也是真正入門的開始;
大家因緣聚會,來到靈鷲山一起閉關禪修;這幾天有時候下雨,有時候颳風,我們在禪堂裡聽外面的風雨聲,但風雨也是一時的,一切外在的變化都不是永久的,本質都是空;
聽師父的開示,我很感慨︰為了讓我們能聽懂、能夠理解,師父真的是用白開水一樣的話講本來面目、明心見性、觀覺看性;師父講像白開水一樣的覺性、自性講了幾十年,但我們太習慣用意識去聽,用意識去觀、去看,
現代人忙碌、壓力太大,可說是百病之源。跟時間賽跑,跑得身心俱疲,就算休息時,心情也得不到閒適,總覺得瞎忙、迷失,煩躁、鬰結油然而生,好想可以放鬆、放下、放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