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耳識,也不在意識
圖:sunya 口述:果妙法師 採訪整理:張育寧
2016/4/1
8511
心道法師和耳根法門
引言:心開放才能有所交流,讓溝通從用心傾聽開始,清淨耳根,找回本心,心寧靜,世界就和平了。
經典記載,楞嚴會上,在廿四位修學者提出自己修行方法入門的報告後,觀世音菩薩在最後向佛陀及與會大眾說明了自己的修行方法:「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說明耳根圓通的法門精髓。
佛問文殊師利菩薩,25種法門中,在娑婆世界以哪一種方便法門,最容易修持成就?文殊師利菩薩言:「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點出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眾生的根基,最容易入手修成。因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佛陀在住世也是以聲名文句來轉法輪。
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
修持耳根圓通的法門,是從聞性中去覺悟我們的自性。心道法師在塚間苦修,修持「默照禪」及「聆聽寂靜」而證悟,之後歸納出「平安禪」四步驟傳授耳根圓通的法門。其中聆聽寂靜「聽沒有」與「初於聞中 入流亡所」的精義相呼應。
「初於聞中」,這「聞中」二個字,不是耳識之中,亦不是意識之中;而是不生不滅的聞性。耳根的「聞性」,是一直在,耳根,一向在聽,例如即使我們睡覺也是在聽,所以會被聲音吵醒,如果說睡覺時沒有在聽,那麼我們應該不會有被吵醒的狀況。聲音的大小有無,是聲塵的變化,但是聞性不會隨著變化,不因任何因緣生滅變化而生滅有無,是我們耳根的聞性讓我們知道聲音的大小有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耳叫聞性,六根根性是我們的真如本性,不生不滅,不來不去。
「入流亡所」:在聆聽時把身心性命完全放在「聽」上,聽「無」,進入聞性之流,不要跟著聲塵跑,而是把這念心入歸到本性、自性,外面的任何境界也就都與我們毫無關係了。這裡的自性就是覺性、是本來、是每個人都有的佛性。若是攀緣外面聲塵,那是生滅的,就是生死輪迴了。
心道法師傳授的平安禪四步驟,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修行者修持耳根圓通法門。從吐納起,讓自己的身心得到放鬆;藉由靜心觀照,幫助自己止息妄想雜念;覺知出入息,則是單純的將心放在出入息,專一攝心,進而心息合一。透過前面三個步驟讓身心達到放鬆、安靜、無雜念而攝心清楚明白的覺知的狀態,再進入第四個步驟「聆聽寂靜、無聲之聲、聽沒有」,不是找一個聲音來聽,當然外在會有很多的聲音,只是用耳根聽,不用意識去分別所聽到的任何聲音,聽聲音的本來~無聲,就是它的空性,直觀心性,讓心回歸到明、空的本來狀態,如此我們就能解脫煩惱,體現活在當下的快樂。比如我們看到一個藍色的杯子,心生歡喜,接著想要擁有,花錢買它,得到了又擔心它被摔破…..,一連串的煩惱就來了。這是過去因緣薰習的心念所生的執著,一旦有了執著,開始抓取,就會被黏著,無法自在。
放下我執 溝通無礙
修行平安禪除了有助證得耳根圓通以外,對人們在溝通方面也有很大幫助。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心性常常在匆忙之間流於浮躁,與人相處溝通往往容易不耐煩,亦或為了鞏固自己的立場,堅持己見,流於我執。有時甚至產生「輸贏」之爭,然溝通一旦有了輸贏,就很難達成共識,讓事情順利進行。經常練習禪修,比較容易覺照自己的心,可以幫助我們在溝通時,真正做到「用心聽話」,消融我執。「聽話」,聽,話,先聽清楚才能正確回話。心開放才能有所交流,讓溝通從用心傾聽開始,清淨耳根,找回本心,心寧靜,世界就和平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