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足跡--靈鷲山
圖:靈鷲山佛教教團 文:蘇雅芳
2016/6/21
7065
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本應是互利共生,
並遵循著自然生態法則共存共榮,
唯有萬物共生才會欣欣向榮、生生不息。
因為一支廣告而聲名大噪的台東池上伯朗大道,兩旁的稻田隨著插秧時間展現不同的綠,嫩綠、碧綠、深綠,綠綠相連,因而有「翠綠的天堂路」之稱。從中央山脈的峽谷間穿出的陽光灑在綠油油的稻田上,泛著金色光芒的綠地毯更顯活力。喜歡漫步在這樣的田野間,陶醉在寧靜的氛圍中,微風輕輕吹拂,望著翠綠的稻浪翻飛,彷彿置身在畫中,在綠色的能量加持下,尤如吃了定心丸,安撫了疲憊的身心,給人帶來了希望。
很難想像少了綠色,這個世界會變成什麼樣?還會有充滿光明與希望的未來嗎?我想很難吧。「綠色」是大地資源,代表著生生不息、永續經營,是辛勤的農民在烈日炎炎下揮汗耕耘的成果,也是豐富的自然景觀帶給我們在萬物生態及環保各方面的啟示。綠色象徵生命、活力、自然與和諧,可說是環境保護及生態保育的代表色。一旦大自然少了綠色,生態環境就失去了平衡,人們多彩多姿的生活也會變得黯淡無光。
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獎」得主,並獲印度總統表揚為「環保英雄」的藏傳佛教精神領袖,第十二世嘉旺竹巴法王在多年前便開始關注全球暖化的問題,用最基本的徒步淨化環境與種樹的方式來傳達對地球生態的憐憫 ,是一位積極推動環保的勇士與教育家。法王將佛法中「一切眾生皆息息相關」、「萬物相依共存」的思想和精神,貫徹於實際的環保行動中,深信以實際行動可為全球暖化問題找到具體解決方案。
2009年5月至7月,法王帶領700名環保鬥士徒步42天,翻越喜馬拉雅山5座海拔5000米高的險峰,沿途撿拾塑料垃圾,並教導山村居民環保回收和植樹做水土保持的重要性,教育他們如何運用喜馬拉雅山的文化和傳統,保護自己珍貴的大自然生態,這場淨山活動最後撿拾了超過半噸的垃圾,也創下植樹將近4萬顆的壯舉。
這種與大自然對話的環保徒步朝聖行動,讓人們在氣候變遷危機中看到契機與希望,所以對於推廣環保、人權等公益活動不遺餘力的楊紫瓊一開始得知這項計畫便深受啟發,並且積極參與活動。為了將環保概念推廣到世界各地,楊紫瓊主動擔任電影監製,將橫跨喜馬拉雅山這場在世界屋脊上進行的綠色革命拍成紀綠片「綠色足跡」,藉以傳達出愛與慈悲的力量。一個是藏傳佛教的精神領袖,一個是國際影星,原本是兩條平行線的2個人因為愛護地球,從此有了交集,成為推廣環保意識的伙伴。
近年來,來自大地深層的怒吼,巨大的反撲力量不斷重創世界各地,這是人類過度濫用環境導致大地反撲。人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本應是互利共生,並遵循著自然生態法則共存共榮,惟有萬物共生才會欣欣向榮、生生不息。拯救大地必須要從心做起,人人希望身體健康,盼望風調雨順,這一切都需要從自我心靈做起,環保說到底就是在調養大地、修行心地。力行環保、保護生態,做愛護大地的農夫;同時也要知福惜福、簡約生活,做心地的農夫。大家用心照護大地與心地才能與天地共生。
身為竹巴法王多年好友的心道法師曾說:「佛教的生活態度是環保共生,我們提倡簡約樸素,提倡禪修都是根本的環保。」並強調環保的重點在於觀念,人類對於萬物與自然沒有相互共存共生的觀念教育,就不可能善待地球環境,也談不上環保。」禪師曾在福隆地區首先提倡淨灘、環保概念,也曾在福隆海水浴場舉辦「福隆淨灘污」活動,身體力行在福隆沙灘撿拾垃圾,當時有弟子問他:「怎麼撿得完?」他說:「做,就對了!」。
環保重要的是做,普及環保意識、落實環保教育,在生活中徹底實行,不是只有大聲疾呼節能減碳愛地球,而是要真心實踐。淨灘淨山是最直接的守護行動,其真正意義與精神不在於撿多少垃圾,而是在提倡環保意識,進而達到在生活中減少垃圾量。
在物質文明過度發展,濫用地球資源的今天,人們開始渴望回歸自然的懷抱,嚮往樸實純善的生活。偶然在鄉間水渠旁遇見的古老水車,讓人彷彿重回到四、五十年代那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村,簡單中卻蘊藏著城市生活所沒有的悠閒自在。在物資缺乏的年代看不到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惡意破壞,只有滿懷感恩的心,珍惜守護人類的大地之母。儘管現今物資豐富,然而人依然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我們擁有天地萬物的滋養照護,除了心生感恩,也應當抱著共生共榮共存的心禮敬大自然。就像日本國寶黑澤明在電影《夢》的最後一段「水車村」中所描繪的理想的桃花源境界。溪水潺潺流逝,水車緩緩轉動,大自然充滿靜謐祥和的氛圍,人們與天地和諧相處,珍惜世間萬物,知足常樂。生命不在於享受,而在於細水長流的永續經營,但願環保的綠色足跡得以延展、步步蓮花入佳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