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強化迷走神經功能
圖:Andy Fu 編輯:劉湘吟
2017/6/12
7579
老話說「助人最樂」、「付出就是收穫」、「施比受更有福」……這些我們從小聽到大的格言,其實並不只是單純的道德勸說,而是有科學根據的事實。
許多科學實驗都證明,當一個人心中產生愛與慈悲、關心他人時,這些無形的心理活動,馬上就能轉化成支持全身神經系統的能量;科學證實,「慈悲」、「愛」這種情感,與人體中的迷走神經有著強大的關連性。
「迷走神經」是人體中最長的神經,也是療癒自律神經系統的主要神經。在拉丁文中「迷走」是「徘徊」的意思,這是一條遍及全身的長神經,至關重要,許多現代人的文明病都是由自律神經失調所引起的,就讓我們來了解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的「迷走神經」。
迷走神經為混合性神經,從腦幹出發,再從頸靜脈孔穿出,通往所支配的各個器官與組織,行程長而分布廣。
迷走神經與同情、憐憫和慈悲等情感直接相關。根據一項針對愛與慈悲的冥想所做的研究顯示,在迷走神經遭到感染時,慈悲可以降低發炎的現象;慈悲也能讓心跳維持規律,並將體內的發炎狀況維持在一定的程度。
慈悲是什麼?佛經中說︰「慈能予樂,悲能拔苦」,對於非佛教徒而言,慈悲也許不太好理解,簡單地說,就是愛與同理心。
美國教育家博巴(Michele Borba)曾在《Time》(時代雜誌)撰文道,許多父母親問她︰「孩子要擁有什麼樣的特質才會快樂、成功?」她的回答不是聰明、健康、學習好……等等,而是「同理心」——懂得諒解他人,對周圍的人抱以感激,才能與他人融洽地合作,一同創新、解決問題。研究報告指出,這樣,人也才會更快樂。
但在全球化趨勢下,科技更新、消費主義與社群媒體崛起等種種因素影響下,個體在群體中的疏離感日益深重,由於感受不到自我、而反向表現為愈加突顯自我的趨勢,在年輕世代中蔚為主流︰隨處可見的手機控、低頭族、自拍症候群,讓現代人愈來愈多的時間活在手機、網路、資訊堆疊的世界裡。一項研究報告顯示,現在年輕人的自戀程度比30年前提高58%,也是造成許多不健康現象和不快樂的原因。
同理心能讓人快樂,慈悲能讓我們身心健康。仔細回想一下,當我們被別人善待、感受到善意和關愛時,心裡是不是很喜悅、很快樂?——這正是我們的本性。也因此,當我們對別人付出愛和關心時,我們也會感到喜悅和快樂,因為我們深知對方將如何感受。
人會不健康、不快樂,很多時候是因為背離了本性、天性。回歸自己的天性,讓我們內在善良、仁慈的本性發光,感受到溫暖和光明,自然就會快樂。因此我們會看到那些常常行善的人都很快樂,因為他們順著本性而行,生命富足而愉悅。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發揮慈悲心呢?讚美他人是最簡單的一個方式。就像我們自己也喜歡得到他人的鼓勵和肯定,別人也一樣。當我們真心地讚美他人時,不但對方能從我們的鼓勵中得到能量,自己的心情也會變好,就像一個風趣幽默的小故事,不但會讓聽的人哈哈一笑,說笑話的人也會很開心。
一顆善良而慈悲的心,是一切煩惱苦痛的良藥。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