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靜心 响仁和的製鼓之道

 圖:沈仲怡  文:許凱森  2018/5/7     6789


响仁和,鐘鼓,王錫坤,靈鷲山,心道法師,法華洞,斷食閉關苦修,華藏海,圓通寶殿,禪修

「爸爸的技術以前比較少人知道,可是他留下來的東西絕對可以告訴你一位製鼓師傅所堅持的態度和人生哲學。」新莊响仁和鐘鼓廠由人稱阿塗師的王桂枝創立於民國16年,第二代傳人王錫坤至今仍堅持手工製鼓,舉凡削牛皮、磨鼓身、繃鼓皮、調音色等步驟都絕不馬虎,不求快、不求量,訂單卻又應接不暇,以至於60歲以前的他每天都釘在鐘鼓廠裡,沒有休息日,更沒有出過國門。

繼承家業  因為不甘心
大學時期的王錫坤身材瘦弱才48公斤,本想找份不費體力的單純工作,卻因為父親驟逝而陷入繼承家業的掙扎,而長輩關鍵的一句:「你沒那個能力!」讓他毅然決然地決定撐起响仁和,他沒有時間關門練功,不管做好或做不好,這一步都要踏出去,因為一旦停滯斷層,將來就不會有人再找响仁和這個牌子。

然而,從來沒想過要承接家業的他,自然沒有從爸爸身上學到什麼技術,一切都從零開始嘗試摸索,剛開始把牛皮削得像狗啃,還不時削破,數不清經過多少嘗試才把牛皮削得厚薄一致,找出最適當的鼓面厚度,並歸納出一張牛皮所切割的部位不同,厚薄不同,音色也就各異。

起初,老客戶對他不放心,因為以前來買鼓時從來也沒看過他在做,但他給出「不限期免費維修換皮」的許諾,慢慢地才把响仁和的招牌安定下來,正是因為响仁和一直都在,當從前客戶拿爸爸所製的鼓來維修,也才讓他有機會得以「以鼓換鼓」收藏下爸爸的鼓,「一顆七十幾年歷史的鼓,到現在聲音還是那麼迷人,要達到這種程度除了技巧之外,還得要製鼓師傅一輩子的堅持和努力。」王師傅語重心長地這麼說。

响仁和,鐘鼓,王錫坤,靈鷲山,心道法師,法華洞,斷食閉關苦修,華藏海,圓通寶殿,禪修老實做事 靜心製鼓
鐘鼓廠內有個辦公桌,後方的小黑板羅列著日本、香港、尼泊爾、佛光山等地的訂單資訊,電話響起數次,有的來詢問尺寸,有的來詢問維修調音,還有一通應該是宮廟打來詢價,只聽見師母在電話中回應:「响仁和不是以營利為目的,我們本身也是佛教徒,請師父不要煩惱金額的問題。」工作中的王師傅,不接待客人,不接聽電話,全由師母代勞,藝術家創作時需要寧靜,但响仁和鐘鼓廠就在大馬路上,車輛呼嘯聲不絕於耳,王師傅說,主要是心要靜下來,環境吵也就不覺得吵了。

不自誇响仁和的製鼓技巧,但對於自己製鼓態度的堅持卻敢打十足的包票,呈現出的就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鼓。運用行銷策略讓更多人知道响仁和不好嗎?王師傅說:「如果想要賺很多錢,就得賣很多鼓,製鼓數量暴增,心就會急,一旦心不靜,東西就做不好,因為只想著趕快做、多做點,獲利才會多,而我唯一的信念不是賺錢,就只是不要丟爸爸的臉,面對神佛,做一件老實的事而已。」

今年農曆年,王師傅攜家帶眷回靈鷲山探望幾位熟悉的法師,原來,靈鷲山上的鼓正是出自响仁和,之前華藏海大火,鐘鼓都送回响仁和維修,除了一面鼓皮因為淋到水做更換之外,其他部分的狀況都還相當良好。而走遍全台大小宮廟的王師傅,特別喜歡靈鷲山的寧靜氛圍,他說,在寂靜中才能領會到一些東西,在艱苦的環境中才能鍛鍊自己的心和意志,如同心道法師在法華洞的斷食閉關苦修。

鼓藝文化館 父子的傳承
响仁和鐘鼓廠的隔壁,王師傅接受我採訪的空間──鼓藝文化館,於民國90年成立,館內藏有國內外大大小小具有故事與特色的鼓,還有王師傅爸爸的鼓、爸爸的師傅的鼓,王師傅流露出充滿敬意的眼神:「小時候,爸爸有送一顆鼓給我小學同學,當年的小孩子已經長大娶妻生子了,那個鼓的聲音還是很棒。」現在文化館裡也有王師傅所製的鼓,傳承名符其實。

館內所有珍藏,對王師傅來說意義最為重大的,要數父親所做,已有七十多年歷史的鼓,王師傅請我側耳靠近鼓面,靜下心來細聽,問我聽到了什麼?我說鼓好像在呼吸,即使沒有拍打或敲擊,但周遭環境所發出的音頻震動撞擊到鼓面,所以鼓會自己發出聲音。王師傅說他常常自己一個人這樣聽,就好像是爸爸跟他在對話,接著王師傅拍打鼓面,問我覺得聽起來有何不同?我從來就不懂得分辨鼓的音色好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面鼓的聲音竟讓我起了雞皮疙瘩,師傅笑笑地說,你不是第一個這麼說的。

另一顆三十多年歷史的鼓,是王師傅做的,他邊打邊問我有沒有聽過這種鼓聲,鼓棒與鼓面接觸,除了打下去的敲擊聲,竟然還同時出現類似風雲雷雨的聲響,像大批豆子劇烈震動翻滾,我果真沒有聽過這樣的鼓聲。除了收藏具有歷史意義的鼓,王師傅也很喜歡「挑戰」創意,像用製作佛像的「脫胎夾紵」工法來製作鼓身,這樣的鼓身很脆弱,鼓皮就不可能繃很緊,相當考驗技術;也有將五個同樣大小的鼓面,調出五種高低不同的音色;甚至在陶甕上繃鼓皮,發出的聲音也很獨特。雖然從事傳統產業,但王師傅卻一直嘗試「跨界」,讓鼓有更多元的形象,即使外貌五花八門,但最終還是記得那亙久不變的聲音。

不攀緣 答案自然出現
尼泊爾、不丹、西藏等世界各地有佛教的地方,幾乎都會看到响仁和的鼓;國內各大山頭、大小宮廟的鼓也多半來自响仁和,道教的行天宮、保安宮也不例外,藝術表演團體指定响仁和的更是不勝枚舉,優劇團還沒成立以前,現任優人神鼓音樂總監的黃誌群才剛從馬來西亞來台灣就跟王師傅買鼓,而當年的鼓到現在的音色就跟兩人契合的友情一樣歷久彌新。

即便父親離開多年,但他留下的鼓矗立著,儼然是讓王師傅未敢鬆懈的榜樣,他說:「鼓一旦壓上响仁和三個字就是要負責任的,如果沒有老到一個程度,體力還行的話,我還是會親力親為。」响仁和91年的招牌,未來會如何,王師傅不想像也不預測,只把目前的任務做好,有人擔心王師傅退休後,再有鼓的需求該怎麼辦呢?王師傅笑笑:「不用想太多,自然有人會承擔。」

在沒去過响仁和之前,我以為鼓就是一個樣子,就有一種聲音,直到踏進鼓藝文化館,與王師傅一席話,細聽老鼓呼吸的聲音,才知道好的鼓,聲音像海浪,餘韻會像漣漪一樣震盪回響,那是活的鼓聲,是製鼓師傅ㄧ輩子的堅持。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