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腦及身體錯覺

 圖:Andy Fu  文:劉湘吟  2019/3/13     5430


禪修,大腦,自我,醫學,哲學家,核磁共振

「自我」是什麼?它存在嗎?如是,它存在於哪裡?大腦?還是其他地方?……

關於「自我」,過去千百年來除了哲學家形而上的思索、辯證,近代科學發達以來,在科學界也引起許多探索,而在醫學領域,由於「自我」的概念與實體所在涉及對許多疾病的了解與治療,相關的研究也不斷出現。

2018年11月26日,陽明大學心哲所「自我、無我與輪迴」課程邀請台北榮總教研部主治醫師杜培基來分享對於「自我」的理解與想像。

用「腦照」追查「自我」
作為一名精神科醫師,杜培基自言「對人類大腦的運作一直很感興趣」,而近三十年,是「人類對大腦運作研究的黃金時代」。雖然兩千多年前莊子就在〈齊物論〉中提到了「無我」的思想︰〈齊物論〉一開頭就提到一個叫子綦的人,他無所事事,整天只是坐着,抬頭仰天,徐徐地呼吸……莊子認為這是一種理想人格,因為子綦是個「已經喪失了自我」的人。在莊子看來,「沒有自我」(無我)才能真正保存自我(有我)。

但科學家們可難以接受這種說法。「以生物學的角度而言,人作為一個生命體,『存我』(自我生存)是最重要的。有『自我』的概念、能夠分別自己與環境,對於生存是必要的。」在科技發展、新的儀器不斷推陳出新後,許多科學研究者以功能性的「腦照」(腦影像)試圖看看大腦中是否有「自我」的存在。

從1990年起就有許多這類實驗,實驗者讓受試者回答問題,題目裡有判斷自己和判斷他人的,並觀察受試者在回答判斷自己的問題時,大腦的什麼區域特別活化?結果發現是內前額葉。而回答判斷他人的問題時,頂葉較活化。

然後科學家又問一個問題︰大腦在作用時才有「我」嗎?或是什麼也不做的時候也有「我」?能用腦照看到嗎?

之前研究者傾向「看大腦較活化的區域來驗證自我的存在」,但1997年的研究顯示︰「大腦在工作時,有些區域的活化度確實會較高,但另外有些區域的活化度會降低;而什麼也不做時,大腦有些區域又特別活化。」也就是自省、自我覺察的區域,在大腦不工作時特別活化。

禪修影響大腦結構
研究者發現,人的大腦有一個預設網路(default mode network),在沒有工作時最活化;當有工作時大腦去忙了,預設網路的活化度也隨之降低。

研究者也發現︰當外界沒有刺激時,自我最明顯;當外界有刺激,個體必須去應對、工作時,自我就不明顯了。

以上研究結果證明,禪修靜坐會影響大腦結構,而且是有利的影響,「尤其對腦島。」腦島是多功能區域,非常重要。

「思覺失調」是精神科常見的疾病,以前叫精神分裂,約占1%人口比例,「主要是幻聽,幻視很少。」而「自閉症」大家更不陌生,「自閉症是患者對自我相關的處理出了問題。」

早期研究者想找到人類意識的神經基礎結構,漸漸發現︰它在大腦的哪一個位置似乎不那麼重要,「可能是一個模式計算的複雜網絡。」

「自我」的重要徵狀就是對自己這個個體的存在有認知,尤其是量體——占有一定的空間位置。也就是說,我們不會把坐在旁邊那張椅子上的人認為是「我」。而著名的出體經驗研究與橡膠手實驗,卻顯示了自我位置與自我意識之間撲朔迷離的關係,而且經由操弄可以產生錯覺。

研究者發現︰自我位置/自我意識是大腦模式(model)計算的結果(註︰model是功能網絡/神經網絡的計算法,用於訊息處理),不是固定不變的;隨著一些條件改變,它也會改變。許多相關實驗已證實︰藉由視覺、觸覺和大腦前庭位置等輸入訊息的條件操弄,會影響大腦輸出。

關於身體錯覺的探索
而12月10日台大哲學系教授梁益堉也來到課堂上,以《Body Ownership and the Self》(身體歸屬感與自我)為題做分享。當代心智哲學與認知神經科學之間有密切互動,梁益堉的研究主要以跨領域的方式,結合分析哲學與認知神經科學,來探討知覺與自我意識的特性。

在這堂課中,同樣也提到了「身體錯覺」這個主題。為什麼在實驗條件操弄下,我們會覺得自己的身體是在另一個位置?為什麼對不是自己的那隻橡膠手卻產生了如同是自己的手一樣的反應?

事實上,在大腦對身體產生這些錯覺的同時,並不否認自己的身體/手也同時還在原處——也就是說,這種身體的歸屬感並不是互斥、只能有唯一一個,而是並存的。

要如何解決這種現象呢?我感覺我有兩個身體、三隻手?……梁益堉介紹去年(2017)台大神經科學與哲學實驗室在這方面的實驗,結果證實︰「身體的位置(body location)和第一人稱觀點的位置(first-person perspective)是兩種不同的感受。」所以「有兩個身體的感覺是可能的。」而我的身體在哪裡?取決於身體的位置和第一人稱觀點的位置交互作用的結果。

法國現象學哲學家Merleau-Ponty(莫里斯•梅洛-龐蒂)認為身體可以是主體,也可以是客體,但這兩個角色是互斥的,一次只能是一種角色,而梁益堉不這麼認為︰「身體既是主體、也是客體,而且是可以同時經驗到的。」

「自我是一個複雜的概念,若論自我在大腦的哪裡?……談這個問題有許多不同的層次,需要清楚的定義、分類,把自我分成多個層次,一一去做MRI(核磁共振成像)研究,形成一個系列,才可望比較完整。」陽明大學心哲所教授洪裕宏這段話,或可視為目前對科學界從大腦入手來研究「自我」的最佳註腳。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