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這一念,迴光返照(4-1)
圖:馬蜂窩 編整:劉湘吟
2019/6/14
8223
編按︰為更完整地弘揚佛陀正法、紹繼禪宗法脈,靈鷲山法師與同仁赴大陸禪宗祖庭打禪、參學,並結識西安臥龍寺禪堂班首師父,對禪堂規矩十分熟稔。特整理道金法師對於禪宗修行的開示講話(編整為四篇),與讀者們分享。
講一下我與靈鷲山兩位法師的緣起︰當時我在東北打禪七,雲居山的首座常明和尚在湖北終南古寺舉辦禪七,他說聽說台灣要蓋禪堂,有幾位法師要來參學,拍攝記錄禪堂的規矩,他請我去;我聽了非常歡喜、讚歎,我自己出家就在西安臥龍寺禪宗道場,每年臥龍寺要打十個禪七,和雲居山同為行持最好的兩個禪宗道場。這幾天我們參訪許多祖庭、拜祖師,也需知古來祖師大德他們講的是什麼法。我講的肯定是不到位,也不是有多大的智慧,但是把自己所知道的跟大家結個緣。
佛法的核心—般若
釋迦牟尼佛往昔無量劫修行、行菩薩道,釋迦牟尼佛是賢劫第四尊佛,一個大劫裡有一千尊佛出世,賢劫的上一劫是莊嚴劫,賢劫的第一尊佛出世時,人的壽命是四萬歲;第二尊佛出世時,人壽兩萬歲;到釋迦牟尼佛來到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時,人壽不到一百歲。兩萬歲到一百歲,差多少?這麼長的時間裡,是沒有佛出世的,而釋迦牟尼佛發願在末法時期、娑婆世界人壽一百歲時出世、度化眾生。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壽一百歲的末法時代,是眾生很苦的一個時代,釋迦牟尼佛有非常大的願力,人壽一百歲這個時代的眾生是不好度的,他發願這個時候來度眾生。
我們禪堂裡的形式,基本上保持了過去佛陀時代頭陀行的形式。佛陀當時傳法給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就是頭陀、苦行第一,也是我們禪宗第一代祖師。佛陀當時是托缽乞食,傳到我們中土以後,這樣的托缽方式不好行,因為文化不一樣,如果在中土去托缽乞食,有的地方可以托到,有的地方不信的,他不給你,還會趕你,漢地就是這樣。禪堂的方式、模式,行住坐臥,也不需要讀經、看經典,當時佛陀的時代也沒有什麼佛事,就是樹下經行,再有問題就是佛陀講法,並不包含什麼宗教性的內容。所以佛法其實是宗教以外宇宙間的真理,宗教是信仰,真正的佛法是離開了信仰的,踐行的就是宇宙的真理。佛陀發現了這個「涅槃妙心」,不是祂創造的,講的是什麼呢?我們每一位眾生都有本性,本有的自性與佛無二無別,就是當下的「這一念心」;「這一念心」在禪堂裡面,中國禪宗保持了下來,佛陀講法四十九年,十二年講阿含經,二十二年講般若,禪堂這些法我們就叫「般若」。
佛法的核心就是「般若」,在漢地《大般若經》有六百卷,是玄奘法師譯的,講的就是「心」。
生死就是我們這顆心
佛陀當時成道後,在鹿野苑度五比丘,講四聖諦、十二因緣法,後來慢慢講依次第而修,因為眾生根器不同,祂講了好多法,所謂八萬四千法門全是方便,你想成佛必須歸到般若這一塊。你用任何方便,最後都要歸到般若這個地方。如果你用方便,很難歸到真實處。
那佛陀為什麼要講那麼多法呢?這是佛陀的大慈悲,撒了一個大網,先把你拽到這個方便網裡面,再讓你慢慢地去熏修、慢慢地去串習,要成佛,時間是很長很長的,無量劫。
後來佛陀在靈山傳法給迦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他不講方便了,把所有方便都捨掉,因為這是成佛最快速的一個法門。佛陀過去修行也是走了很多彎路,學了許多法門,都是不究竟,最後把那些都捨掉,在菩提樹下成道,證悟法身。
禪堂裡就是把所有方便捨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當下「這一念心」反照,反觀自性,當下這一念心一切具足。「了生死」這是佛法的核心。要了生老病死苦,首先要認識這生老病死是什麼東西?進了禪堂就讓你靜坐,為什麼?讓你認識什麼叫生死。生死就是我們這顆心,一念,分別、執著的這顆心就是生死根本。要了生死,這個根本知道了,「這一念心」,我們的起心動念,就是生死的根本。那修行在哪裡修?就要在當下「這一念心」修。所以禪堂把一切方便都捨掉,不向外求,向內觀照。
任何其他的法門,念咒、念佛、觀像這些都是向外的,你念著念著慢慢心能靜下來,但它是向外的,這些都是方便。我們要知道什麼是方便、什麼是真實。生死的根本就是攀緣心,乃至我們現在上座部修的觀呼吸啊,這些都是緣一個境去修,要證果是很慢、很漫長的,《大般若經》裡講,最快30小劫,最慢要90小劫。禪宗裡只有三大劫︰貪、瞋、癡。你當下能斷掉貪、瞋、癡,這三大劫就過了,這是禪宗的講法,頓悟。按經典裡講,一大劫是多長多長時間,要算計,有個數,真正的佛法沒有個定數,貪、瞋、癡如果一下子斷了,生死的根本就斷了,你就超越了這些。所以禪宗叫「頓超法門」,頓超什麼?頓超聲聞、緣覺、乃至等覺、妙覺的菩薩,頓超十地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