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我們依存的地球

 圖:沈仲怡  文:中安  2020/8/28     4462


心道法師,生命和平大學,地球,淨灘,森林大火,酷熱

無論是佛教徒、基督教徒、天主教徒或是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在餐前都有合掌口誦供養偈,或是禱告謝飯的習慣。透過誦文,不只能誠心供養佛法僧三寶,也能夠在短暫祝禱文中提醒自己:「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感恩眼前的食物,讓身體能補足所需。

人類透過科技的進展,逐漸成為食物鏈中的霸主,卻也因此,我們與自己以外的有情眾生拉開了距離。動物們從野外自在的生命,變成了長期畜養的食物來源,到了人們手上,已經是冷冰冰的肉塊,或烹調好的肉片;為了種植更多的經濟作物,有些區域選擇直接砍伐森林,或以火耕的農作方式,將大片森林燒掉,開闢平地以種植穀物;美麗的山林不僅有綠意,裡頭更蘊藏了石灰石,因為水泥的開採,逐漸被人類蠶食鯨吞,成了光頭山或斷頭山。其他眾多天然資源如黃金、鑽石、原油等礦產,既使產量充足仍不斷開挖,成為政府拼經濟的工具,各國之間資源角力的籌碼,或金融市場的交易商品。

21世紀的人類生活大幅躍進,便利舒適的同時,卻因此與外界產生隔閡,人人開始成為個人方寸天地間的國王。智慧型手機能滿足各類欲望,如遊戲、購物、視聽娛樂、社交、媒體、閱讀、投資…….等,在捷運或公車上,埋首於5吋螢幕的人不在少數,卻忘了望向身邊的人,忘了望向窗外的風景,忘了深入地去觀察自己所在的環境,所存在的這片世界,是如此美好,它需要你的關注。

當地球母親孕育的一切,為了滋養人們而成為食品、用品、商品、奢侈品,來到我們面前,我們會否記得感謝,記得祝禱呢?當主流媒體為了閱聽率,重複播放各項振興券優惠、藝人的腥羶八卦、政院的對立亂鬥,我們會否記得還有小眾媒體,如環境資訊、動物新聞、農業媒體,能讓我們關注海洋、山林、生態?當戶外旅遊時,會否想到可以隨手拾起垃圾,或參與淨灘活動呢?

只要一個習慣,我們就可以從破壞者、冷漠者,轉變成一個守護者。

無論身在何處,提醒自己放下手機,去觀察周遭的一切。書店裡,一對夫婦正在陪伴孩子讀繪本,耐心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捷運上,可能有長者或孕婦正被讓座或尋求協助;到郊外旅遊拍照的同時,也可以大口呼吸,和樹木、小動物、土地、山海、當地居民等,有更多的互動,將自己浸潤於與都市截然不同的環境,不但能徹底放鬆,也能與自然環境創造更深的連結,把焦點放在「自我」以外的廣大世界。

一次又一次地,我們把自身擴大到這片土地與環境,我們能得知自己是如何被萬物支持――人類從來就不是生存鏈中的王者,時時仰賴天地萬物來供養生命所需――因為這個世界是多元共生、相互依存的。

心道法師2020年初在生命和平大學冬季課程閉幕時,提醒學員:「以科技來轉換現今因人類文明對地球所造成的傷害,透過科技的應用來療癒幫助地球。」

在這個世紀,我們能利用科技灌溉造林,佛法也因科技而得以遍布世界,讓我們運用自己的靈性與智慧,為地球療癒,也為所有受苦的人療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