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向內看,看到念頭—何明遠(Derek) 的「斜槓」人生

 圖:沈仲怡 文:劉湘吟  2020/9/18     9027


瑜伽,靜坐,修行,猴子(念頭),斜槓人生,何明遠(Derek) ,念頭

近來新興的「斜槓人生」一詞,意指「雙重職業」,譬如醫師同時是園藝工作者、臨時工同時是樂團鼓手……等。Derek(何明遠)也是如此,他從事科技業業務工作,同時也是瑜伽/靜坐指導者。

與瑜伽結緣,畫出「斜槓人生」初筆
8月初下著雨的週一晚上,Derek下班後匆匆趕往上課地點——今晚他將帶領約十名學員,展開90分鐘的靜坐練習。

瑜伽和靜坐之間有何關係?兩千年前,印度瑜伽大師Patanjali在《瑜伽經》中述及「八支瑜伽」︰,1﹒持戒。2﹒精進。3﹒體位法。4﹒呼吸法。5﹒感官回收。6﹒專注。7﹒靜坐。8﹒三摩地。Derek說︰「這八支瑜伽,既有次第,也可以同時進行,彼此間相輔相成;其中前四支可以主動練習,後面四支是自然而然發生的。」

在成為「瑜伽/靜坐老師」之前,一直有運動習慣的Derek都上健身房健身,直至近30歲時一個朋友邀他去上瑜伽課,第一堂瑜伽課,舒服、放鬆的感覺令他從此與瑜伽結下不解之緣。Derek的工作非常忙碌,壓力造成睡眠困擾,而上了瑜伽課就很好睡——這是其他劇烈流汗的運動所沒有的效果(因劇烈運動刺激交感神經,會使人處於興奮狀態,不易放鬆休眠)。

Derek覺得瑜伽是一個很神奇的運動,「以前我以為運動就是需要許多設備、要有很大的空間,才能流汗;但瑜伽只需要一張瑜伽墊的空間,只是幾個動作,就可以流很多汗。」

經過兩、三年練習,Derek對瑜伽的興趣日益濃厚,在他準備利用週六、日上瑜伽師資班時,父親病倒,當時很自然的選擇就是放棄上師資班,「但我決定放棄後,每天早上醒來就有個個聲音反覆出現︰你確定你不去嗎?……」內心的聲音如此清晰,Derek終於決定排除萬難不放棄,並取得瑜伽師資證書。

父親的病況雖然比原先醫生的預測要好,但後來還是離世了。陪伴父親走過生命最後一程,令Derek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會︰在必然的死亡之前,人活著為什麼要有那麼多掙扎、不開心?那麼多執著,其實都是不必要、應該放下的。

之後他告別了從事了十幾年的工作,讓自己休息、充電一段時間,並第一次到印度旅遊,到瑜伽學校體驗、學習。

瑜伽,靜坐,修行,猴子(念頭),斜槓人生,何明遠(Derek) ,念頭

「學會和你的猴子(念頭)好好相處」
此時Derek已經可以做到許多高階的體位法,但當他到印度參加瑜伽學院的課程,「那裡不強調高階的體位法或什麼很厲害的呼吸法,只強調一件事︰靜坐。」在那裡,他一次接觸、學習靜坐。第一堂課,讓他感到非常挫折,「我可以做到很多瑜伽高階動作,但我卻無法坐在那裡『什麼都不做』。不要說一個鐘頭,15分鐘我都受不了。」腳麻、腰痠之外,心的不安定也讓他挫折,總是會不斷偷看別人,每一秒都難熬……

他不了解為什麼要靜坐?去請問老師,老師說︰「你要學會和你的猴子(念頭)好好相處。不能企圖綁架它、壓抑它,否則當你一旦放開它時,它會更加不聽使喚。」怎麼和你的「猴子」當好朋友?「看著它。它跑來跑去、上竄下跳終於累了,跟它說︰『累了嗎?我們稍微回來坐一下好不好,來數一數呼吸。也許數了三個呼吸它又跑開了,看著它,等它累了再回來休息一下,再來數呼吸……就這樣,不斷地練習,你的『猴子』就會愈來愈與你合一,而不是你管不住它。」

到了第四天,「我的心終於能夠稍微安靜下來。」那次的體驗返台後,Derek其實也並未因此就多練習靜坐,但正好那時他的手受傷了,無法做許多體位法,「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於是有了許多機會練習靜坐。

幾年來,Derek養成了每天睡前靜坐的習慣,「每個人都有家庭、工作、親情友情感情……等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滋養也好,綑綁也好,總是不時會影響、干擾著我們。如果每天能夠有一小段時間,5分鐘、10分鐘也好,把這些都暫時『關掉』,把念頭停下來,安靜地和自己的『猴子』在一起,會很好。」

靜坐,學習放下念頭、沒有念頭;學習把注意力由「向外」轉而「向內」。「現代人過度依賴外在的刺激,習慣向外看,而忽略了自己的身體和內在。」通常人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會關掉對外界的注意力、轉而向內看——「向內看是很重要的事,為何一定要等到生病的時候才去學習?」向內看,「初步是身體,再來是呼吸,最細緻的就是念頭。」瑜伽讓人看到身體,而靜坐讓人看到念頭。

瑜伽,靜坐,修行,猴子(念頭),斜槓人生,何明遠(Derek) ,念頭

真正的修行,在塵世裡、生活中
從事科技產業業務工作的Derek,依然工作忙碌、壓力很大,也難免煩惱。如何消化煩惱?「靠靜坐。」Derek進一步分享他在靜坐中的體會︰「有時候,你會感到身體好像是不存在的。你和這個世界沒有關聯……那是無比平靜的快樂。世上所有事情都和我們的念頭一樣,它會來,也會走。」體會到這些,再面對現實生活裡的種種「戲碼」,就不會入戲太深、執著太重。

之後他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又去了印度兩次,並參加瑜伽學院的靜默閉關課程,「學院的課程收費其實很便宜,絕對不是為了營利而做這件事。我在想︰為什麼老師要花一生的心力做這種服務他人的事?」在某天的靜坐中,「我聽到從內在湧出的一句話︰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這一切都不是你的……」非常清晰的這句話,瞬間讓Derek淚水潰堤,他深深懺悔,自己所學會、擁有的一切條件與資質,「不是我的。是別人給的。」因為感恩,從此「服務他人、與他人分享」也成了Derek所認定的生命價值。

對於自己的業務工作與瑜伽/靜坐指導者兩者之間的巨大反差,剛開始Derek覺得自己彷彿有點人格分裂,但後來他發現「二者其實是一件事。並不衝突」。「正因為我的業務工作,對於現代人的痛苦和煩惱更能夠感同身受。」他認為,「真正的修行不是在深山裡,而是在塵世裡、生活中。」

雖然同時有兩個職業使他原本忙碌的生活變得更加忙碌了,但「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在上瑜伽或靜坐課時,我與學員們分享的種種,其實也是在說給自己聽、清洗自己。我以為我在做服務、付出的事,其實我自己得到最多。」尤其看到學員們身心上的正向改變,讓他心裡有無盡的喜悅。

網上有這樣一段關於Derek的介紹︰「一個跟大多數人一樣的平凡上班族,對於工作、家庭、生命曾經倍感壓力、無處可逃,因為瑜珈而改變,重新發現生命的目的及意義。希望能將這一份美好,分享給更多人」。生命是如此奇妙而豐富, Derek的生命分享,看似平凡卻不平凡,令人歡喜、讚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