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時修心,世界更美麗
圖:靈鷲山佛教教團 文:中安
2020/10/7
4792
心識映照出我們的世界,心若良善,處處都是善緣,心若無愛,圍繞身邊的總有衝突和失落。
外面的世界就像是一面鏡子,所有景象如實的存在著,與我們共舞的緣分,也沒有一個固定的樣貌,端看自己是否有所期待、有所執著,能否不試圖去掌控、去形塑成特定的樣子,好讓自己覺得滿意或不負所托。
生活中有太多想要達成的目標,學歷、經歷、房子、車子、名氣、財富……,是心之所向,是生活之必須,然而,一旦我們毫無覺察的執著於這一個個的目標,去彰顯自己的價值,便是企圖拿外頭的飾品,來裝飾內在光潔的自性,只往外求而不往內修,背離了修道之路。
身外之物,看似能保障我們的生存,卻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愛,不能幫助我們脫離煩惱。愛從哪裡來?如果渴望父母之愛,先學著主動對父母給出愛;如果渴望兒女真心陪伴,先自問曾經的付出是否無私無礙;如果渴望被社會需要,得停下來面對自己,我是為了服務他人而存在?還是為了求得他人的肯定?
心若向外看,不順心的是總能接踵而來,好不容易突破了一道關卡,歇了一會兒,新的挑戰馬上又來了,在這樣的循環中,人生好苦,因為問題永遠解決不完,人生永遠沒能安適下來。
那些跌宕的不是外境,而是我們的心。想要被肯定於是付出,確實被認同了又付出更多,一次又一次,越陷越深,卻忘了停下來問問自己「為什麼被肯定才能感到快樂?」、「是我的心渴望被肯定嗎?」「這個心在哪裡?真實存在嗎?」
唯有在寧靜之中、在禪修之中,才有機會去調伏恐懼,調伏這個心。那些由心識投射出的幻象,是如此真實的驅動我們,每一天、每一刻、每一秒,我們的起心動念,究竟是來自無明恐懼,還是明知明覺?無明中生出的,是有所求還是無所求的愛?如果能讓自己回到寧靜的狀態,我們要不斷的自問,去看懂自己的心,是在玩把戲?還是生出了慈悲?
「心就是佛法,心就是快樂,心的本身,就是離開一切痛苦。」心道法師總是如此與我們談「心」,「心」能覺得很苦,也能真正離苦,端看我們是否願意為自己的心多做一點功課,辨識自己是出離或是逃避,就算逃避了,是不是仍願意持修,每天把心靜下來,去看見自己的閃躲,直面恐懼,直到不再為它所困,直到越過它而生出了慈悲。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心識是愛,也是煩惱之源,一旦決心去面對它,時時刻刻去觀照它,那就是對自己的慈悲,那無妄的心,也是成就美麗世界的最佳風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