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本來面貌

 開示:心道大和尚  圖:靈鷲山佛教教團  編輯:劉湘吟  2021/5/31     2582


心道法師,禪修,樂活,覺知,靈性,本來面目,平安禪,專注,肉團,攀緣,

生命像湧動的溫泉,我們各種各樣的想法、思緒也是,總是不停噴發,有時候還好,更多時候是滿吵雜的,想得太多、很辛苦,而且還會困擾自己、無法回到自己。

過去農業時代,人們的生活與大自然的連結較深,問題還不嚴重;到了現在資訊時代,我們的腦筋要跟著各種資訊同時轉動,非常累,資訊這種東西會讓我們很累,所以為什麼許多科技人老得快,四十幾歲就要退休,就是用腦過度。

從「有為法」回到「無為法」
禪修,是從「有為法」回到「無為法」。「有為法」就是一切變動的事物,「無為法」就是不變動,讓自己回到不變動的地方。變動就是與現象連結,不變動就是與靈性連結。如何回到我們的靈性、覺知?藉由禪修,我們慢慢地與靈性拉近,就像我們親近大地、樹林、山川……一樣,感覺很安靜、很舒服。

大家知道靈性是什麼嗎?靈性是活生生的、靈靈活活的,不像機器,它非常靈活、靈動,能夠運用在任何地方;但在我們還不懂得靈性之前,會習慣跟物質生活、欲望、知識……等連結起來。要回到靈性,我們就要放下很多的雜物、想法。

禪修,慢慢地回到我們的靈性,也叫做回歸自然山林田園,寧靜下來。所謂的放鬆,就是現在沒事,天下本無事,不要去庸擾那些事情,放下,就是這些事情跟我無關了,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跟靈性連結、放鬆。在靈性上,沒有對立關係,沒有利益關係,什麼關係都沒有,是一個靈知靈覺的關係。

靈知靈覺是什麼?大家都有,但誰可以把靈知靈覺拿出來嗎?拿不出來,因為靈知靈覺不是東西、不是現象,怎麼拿呢?靈知靈覺是活活潑潑、沒有任何現象。

心道法師,禪修,樂活,覺知,靈性,本來面目,平安禪,專注,肉團,攀緣,

我們的禪修有四個方法,讓你慢慢接近、認識你的靈知靈覺,然後搞清楚它是什麼東西。

第一個是吐納,就是轉換我們內在的空調,把二氧化碳吐出來,把新鮮的空氣吸進丹田。這是印度瑜伽的一個方法,吸氣的時候吸到丹田。

第二個是讓我們把心專注,眼觀鼻,鼻觀嘴,嘴觀心,這是導引我們進入靈性的方法。

第三個是呼吸法。知覺每一個呼吸,把我們的覺知清清楚楚地專注在出息、入息。

第四個是用聽。聽什麼呢?不是聽複雜的聲音,是聽安靜的聲音。我們耳朵的功能是可以聽安靜、也可以聽吵雜,禪修的時候,就聽安靜,不聽吵雜,即使吵雜也是安靜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安靜的。這第四個方法,是用耳朵導航我們進入寧靜的靈性。

回到靈知靈覺的本來
造成我們困擾的,不外乎內在的思緒與外在的事物、現象,如果我們的內在專注在一個地方——也就是平安禪四個步驟,把外在的見解拉回到一個地方——一個叫做專注的地方,慢慢地,我們的內在、外在都會安靜下來,然後才能跟靈性契合。

禪修,是自己跟自己相處。若沒有禪修,我們都跟外在事物、現象相依互動。禪修,就是回到內在靈性,它不是跟外在互動,而是跟內在這個安靜的東西互動,要盡量把外在的思慮心、攀緣心拉回到專注點。

心有三種,一個是肉團心(心臟),一個是專門跟著現象跑的攀緣心,這兩個都不是永恆的東西;還有一個叫做靈知靈覺的心,這個才是我們的本心,本來我們的心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要慢慢去跟它熟悉、契合,到最後「我」和這個靈知靈覺的心合一,而不是和肉團心、攀緣心合一。

藉由不斷練習,專注在四個方法裡,讓心歸零,在靈性的空間裡沒有知見的法,知見不再產生,靈性跟「我」之間沒有任何語言文字的切割,慢慢地離開語言文字,我們就慢慢能與靈性謀合。大家要從四個步驟開始做起。

之前大家有沒有學習過禪修都沒有關係,靈性是每一個人都有的,只是缺少好好去認識它的機會。禪修就是認識它的機會。我們利用這個時間讓自己獨處,跟我們的靈知靈覺獨處,讓這個靈知靈覺真的放鬆。靈知靈覺沒有負擔的時候,它就放鬆了,如果你有貪執、有欲望的追求、知識的負擔,就會造成壓力,無法放鬆。所以,禪修就是放下妄念執著、呈現本來的心的面貌。這個心的面貌,不是那物質的肉團心,也不是攀緣的心,而是沒有現象的靈知靈覺的心,大家都有,只是怎麼接軌到去認識它。

20210501~02春醒-樂活二日禪 開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