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四行,練就「無為心」

 開示:心道大和尚  圖:靈鷲山佛教教團  2021/5/18     3690


學禪,禪修,找回自己,本來面目,達摩祖師,心道法師,平安禪,二入四行觀

學禪,就是從釋迦佛開始,釋迦佛講「涅槃妙心,實相無相」,這就是我們要修的方法,以及要成就的地方。

學禪的目的是甚麼?學禪是讓我們能夠找到自己、找回自己、認識自己,讓自己更相信自己是佛。如果你不去學習,佛是誰都不知道,怎麼認為自己是佛?我們找到自己,肯定的認識到自己,然後證悟到本來面目,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流程。然而,生活中,當我們不在坐禪的時候,思緒流程該怎麼走呢?正確的思緒就是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觀: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

報冤行,就是相信因果。所有的發生,都有前因後果,所以我們不用怨誰,要讓自己的心不隨著因果的變化而轉,一切的變化都是有因有果,我們從現象上可以看到,這個因果是固定的,想打折也沒用,該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報冤行就是讓我們知道,修行當中是「顧心」,把心顧好,不要讓這些現象變化轉了我們的心,心外求法。

隨緣行,就是在生活裡面,不要自己造作出很多的東西來煩惱。隨緣,就是無論遇到甚麼,都能夠守著這個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的覺性、我們的心性,是空性的、是不變的,我們要隨著一切緣認得性—隨緣認得性。

無所求行,有所求就會有欲望,有欲望就會心不平,如果我們無所求,就無所住、無所執。我們的覺性都具足,如果在一切的因緣上無所求,就讓心隨緣了,心就隨緣不變,沒有那些欲望,我們就中止了現象的連結點。無所求就是沒有連結,對一切無所求,這樣你就慢慢對覺性有了保任的時間。

稱法行,法就是空性的道理,法就是能夠解除束縛、解除一切障礙的東西,也就是空性。稱法行,就是稱覺性覺性就是空性的意思,覺要常常回到空性上,覺就無物—覺無物,沒有東西,在我們覺無物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沒有雜染、現象,就沒有起心動念的變化,就會無念無思,沒有念,沒有思維。稱法行,就是在生活中一直觀照覺性,這個覺性就是我們的心。心是甚麼呢?一種心是有現象的,一種心是沒有現象的,沒有現象的心叫做覺性的心,覺性的心沒有現象,在沒有現象的覺知裡面,也就是不取不捨。

達摩祖師的四行,就是讓我們在現象裡面,能夠安定下來,能夠在覺性上安住。其實我們的覺性本來就現成的,可是我們不曉得怎麼樣才是現成的,所以達摩祖師就講: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你只要這樣做,你的覺性就會在這裡面成長,在這裡慢慢呈現覺性的面貌,你就會在覺性裡面生活。我們的心本來就是無為的,但是我們卻不曉得怎麼樣才能無為,所以祖師就講了這四個方法來讓我們達到無為心。

人生充滿著很多元的變化,在這些多元變化裡面,我們就會有很多的想法,在這些想法裡面,我們就有很多的煩惱,這些煩惱造成生命的一些無知的障礙,這些障礙有因果報冤,有冤親債主,所以在生命裡面就會有生老病死的發生,會有成住壞空的發生,這些恩恩怨怨的事情就會發生。

所以我們學佛,第一個是把善業連結好;第二個就是把空性連結好;第三就是發大願、發大心,就是菩提心,來圓滿我們生命的缺陷。

大家學禪,是學習「由用歸體」。所有的一切我們用般若觀照,這一切都是空的,因緣生、因緣滅,一切都不是真實的,由這樣的觀行—般若的觀照,回到我們的解脫道。解脫道,就是我們現在所講:報冤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這都是解脫道的修法。

學員:達摩祖師的「無所求行」,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夠無所求呢?
師父:無所求行,就是回到體的行為。無所求行,才能夠回到空性,有所求的行為,那就是攀緣心,但是當這個攀緣心回到體,就沒有了。我們現在是從「有」學到「無」,現在都是處理「無」的事情,所以你要從「無」上去理解,這四行都是讓你回到「無」。無是甚麼地方?無就是我們的體性,無就是我們的空性,要把所有的念頭歸零,就要做這四行,瞭解四行。

禪生活共學2—對學員開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