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戒律映照自己的內在樣貌

 圖:Andy Fu  文:中安  2021/6/2     2262


坐禪,心道法師,戒律,念頭,自我管理,禪修,

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有多少呢?我是一個善良熱情的人,我從某某大學的某個科系畢業,我有兩個還在讀國中的孩子,我有一份長期穩定的工作……,當我們透過這些角度來表達自己、陳述自己,其實仍活在外相中,是透過外面的世界來說明自己、認知自己。

當我們上座禪修的時候,又是怎麼認識自己的呢?外面的聲音依舊存在,可能是鳥語、風聲,可能有車鳴、腳步聲,或許還能嗅到空氣的潮濕或陣陣飯香,但我們會試著讓自己不受外境影響,一次次把散亂的念頭拉回來。

透過看見紛亂的念頭,看見總在寂靜中冒出的想法,能認出自己在意什麼、放不下什麼,若是長期靜心,還能察覺有一個始終存在、不為所動的「我」――「我」能看著念頭來來去去,雖感覺自己的心緒隨著念頭起伏波動,但「我」能認出不停變換的那一部份,情緒也好、念頭也好,都並非是真正的我,於是我不會被無明意識給帶走。

對自己深入地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能夠幫助我們跳脫以往的觀點,擺脫長久以來的習氣,活得更自在。

比方說,我們持戒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說不該說的話,不做不適切的行為,但如果沒有帶著覺知,在生活中觀看自己是否持戒、如何持戒,就沒有辦法以戒律為本的去知曉自己「在什麼狀態下能遵從?在什麼情境下會失守?」就如同只是盲目地遵守交通規則與法律,人們不能體驗到規則能為大眾帶來什麼利益,會逞一時之快而違反規定,會因一己之私或無知而觸法。

心道法師提醒:「戒是自我的管理,就是自我約束,不傷害別人,自己又能獲得利益。」遵守交通規則,能減少意外、保障生命,能讓交通不因突發狀況而堵塞,也可以避免人車衝突造成的憾事,因此,規則的意義在於保護所有行人、行車,並非是一種障礙、一座牢籠。

所以,如果沒有深入認知自己,無法於生活中靜下心覺察自己「為何決定持戒?」、「能否在不同的心緒與情境中持戒?」、「打破戒律自己有什麼感受?」就無法理解戒律存在的意義與隱含的深意,反而會覺得它是一種限制,強迫自己接受或在無形執念下不自覺的反抗。

戒,是為了讓我們在生命中安適而生的。過於在意打扮,是否會讓自己忍不住跟他人比較,變得在乎虛榮或花費過多呢?竊取不義之財,會不會讓人良心不安,食不下嚥?嗔恨的怒氣在無意識的爆發之後,會傷害多少人?摧毀了多少原本善意相待就能圓滿的關係呢?

持戒也好、禪修也好,當我們深入地了解自己,不單單是為了讓自己時時覺知、不造惡業,長遠下來,還能用更廣闊的視野看待自己與世界,學會放下生命中的遮擋,活出嶄新的生命樣態。當地球上有更多帶著覺知生活的人們,就能讓惡業能止步,讓善法遍地開花,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妙、和平,而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是這樣子的關鍵角色。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