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活出生命的新視野

 圖:沈仲怡  文:中安  2023/9/13     3266


平安禪,靜坐,冥想,傳承,禪修,心道法師,打坐,四步驟,慈悲

在社會上,很多事情被視為理所當然。從小就要拼命讀書,有好的成績、好的學歷光環,未來才有好的社會地位及工作,也才能有穩定的經濟來源;結婚必須生子來傳宗接代,媳婦要侍奉公婆,老公要成為經濟支柱,再辛苦也要維持住婚姻;工作上為了保住飯碗,不管合理與否,都要聽老闆、主管、客戶的,即使負荷過載也要想辦法解決。

為了滿足這些期待,我們沒有時間回到平靜,連半小時的打坐都顯得奢侈無比,每天每天追著各種自己或他人給的目標,壓力、業績、責任……總形影不離的跟著,好想逃離,卻只能忍耐,讓身體每況愈下,長期吃藥求醫,最後連精神都快要崩塌,活的缺乏幸福感,對什麼都提不起勁,甚至開始看什麼都不順眼。

如果我們因佛法而受到鼓舞,因上師的教誨而感到充滿希望,當我們回到日常生活,除了把佛法的智慧帶進生命,我們也同時要練習直視自己的煩惱、恐懼,主動打破生命固有的藩籬,讓智慧之光更深入生命,啟動內在的佛性與慈悲之心。

老闆的期待是如此真實,家人的需要也是迫在眉睫,身體的狀況也的確越來越差,如果用慣有的模式急著做回應,仍然會得到同樣的結果——滿足不了外面的期待,只有難受和沮喪,最後乾脆把自己的心關起來,就不必費力的去在乎別人的感受,畢竟能做到現在這樣,就已經筋疲力盡了。

「什麼是修行?就是粉碎自己的習氣,擺平自己的心。」心道法師曾說。愛因斯坦也提過,如果重複相同的事,期待有不同的結果,是愚蠢的。現實逼迫我們無法思考,但我們仍然有出路,這個最好的選擇,便是禪修與維持正念,好讓我們在同樣的生活模式中,用新的視角或行動去面對,去打破僵固的人生樣態。

如果爸媽承襲更長一輩的行為與思想,我們不想買單而總是反抗,卻又為自己的不孝順生起內疚、困擾、自責、無奈......。唯有用有別以往的視野去看待父母,知道他們是不自覺地被影響,知道他們不曉得生命還有其他選擇,知道他們無法給出不曾擁有的,知道他們也是渴望被接納、被深愛的。

在這樣的新的認知與視野之中互動,關係就會改變,煩惱也隨之減少,禪修中反覆練習的止、觀,便能幫助我們長期保持在清明的覺知狀態中。要止於過去的思想模式,必須先看到自己被那些舊有觀點交纏著,曾經的創傷、不美好的回憶,平時難以面對,然而,當我們在禪修中回到比較平靜的狀態,才去看那些舊的回憶、舊的憤恨,會發現自己並非只能當一個被害者,那些看似加害的人們,其實內在是充滿恐懼、不安或是在一種無知的狀態下,才會這樣對待他人。

於是我們能看見,造成我們內在傷痛的人未必是惡人,自己也並非無法接納、包容傷害我們的人,只是大家都處在苦難之中,無法客觀的覺知自己的行為,沒有選擇最好的做法,只是一再重複自己的慣性。如果我們時常禪修,能夠在生活中保持更多清明,去客觀看待現在發生的一切,就不會一再被新的人事物勾起舊有傷痛,不自主的發怒、傷害他人,或壓抑、貶抑自己。

禪修不僅是禪堂或道場的修行,更是生活中的修持,隨時隨地練習止和觀,去看見煩惱,去破除舊的模式,透過動中禪來活出正念,感受屬於當下的幸福,當我們不被過去的陰影或未來的擔憂而牽絆,那麼,當下的自己便是真正的自由,便能真實體驗生而為人的美好時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