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照自我,覺「心」了知
叮嚀:廣純法師 圖:沈仲怡 編輯:周智芬、沈仲怡
2017/3/4
7137
靈鷲山春安居信眾禪修閉關第二期於二月二十六日解關,為期一週的40多位學員,放下萬緣,讓心回家!於解關茶會中歡喜分享此次禪七的體悟,給予所有的學員們提點與勉勵。
以下恭錄指導法師的叮嚀:
所謂的解關茶會就是以茶會心,在茶禪的品啜中,分享此次關期中,大家是如何精進、你們的功夫坐得如何?體驗了什麼?
在這七天的禪修,大家有沒有如實的去做?山上的所有,不管是建築物、寮房、齋飯、水電,都來自於十方眾供養,那我們在這裡精進修行,到底有沒有浪費捐獻給我們的這些飲食、物品,這時候就要用我們的修行來去驗證,到底有沒有真正的如實去做。不僅是你們,僧眾禪修的時候,也是一樣要如實的跟心道大和尚報告「我這一次的關期,我修的怎麼樣?」、「我能不能在日後的生活當中,去做保任?」、「那要如何去做…等等」,都要報告給心道大和尚聽,我自己對日後的生活,有哪些的期許,必須要說明清楚,那這個報告就是一個發願,對自己修行檢核分享、及日後於日常生活實踐的小小發願。這些都是要向大眾報告的,所以叫做解關茶會。
「喝茶」,也有喝茶的一個儀式,我們端起這茶杯時,左手四指托住杯底、拇指環扣杯緣,右手握著杯肚,當胸,喝前緩緩舉到額前先供養佛法僧,之後才能喝茶。在日常生活中時時都要覺知,端起杯子時,我們可以感覺這杯子的重量,握在手裡的溫度,喝的時候,就是要覺知茶的味道,進到我們的口,是苦的?是澀的?還是各種的濃?這點點滴滴都必須在我們舌頭、口腔裡面清楚知覺,之後再慢慢喝下,在喝的過程中保持清楚了知,不去分別好喝、不好喝;喜歡、不喜歡;同樣的,在每個行住坐臥裡面,我們都要去覺知,保持清楚,就是心道大和尚所說的:「我們在每個當下,我們都要「玲聽寂靜,聽無聲之聲」清清楚楚,知覺我們在做什麼」。
當我們拿起時,要如實的去觀照,「聆聽寂靜,聽無聲之聲,什麼都沒有」的聆聽。就是在「觀」!不僅在喝茶時,在做這件事情,而是日常吃飯、睡覺、工作的行進中,都在做「聆聽什麼都沒有」的這件事。「行」是什麼?就是我們如實的去做這件事情,「深」就是不斷的持續的一直去做,你才有辦法「行深」,「般若」就是智慧,那「波羅蜜」就是到彼岸,持續在止觀中觀照,照見明明朗朗的心性遍一切處,才能智慧通達,這樣才有辦法真正到達彼岸。
心經後面所講的一切就是我們的覺照心路歷程,大家在做這個聽沒有的時候,這整個的心經後半段就是我們內在心路過程的一個呈現,所以現在是拿到茶、看到茶的時候,跟我們在吃飯一樣,明白知覺「飯」在我們嘴裡的味道,喝茶也一樣,也是在知覺這一口茶,在我們嘴裡的苦、香,然後我們一口一口地喝,一口一口的去覺知每個當下。
剛剛聽完大家的體悟跟分享,其實大家都有蠻好的一個體驗,別人的經驗是可以來提點我們的繼續用功的,當然這樣的功夫還是要持續,除了每天不斷的練習,每年還要到山上來參加七天的閉關精進,透過這七天的加行,讓我們的方法不會漏失掉,之後回到家𥚃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練習,心道大和尚的四個步驟,看是很簡單,可是簡單的事是要重複做、做到徹底、做完全的熟悉,綿綿密密,到整個念頭都要很微細的時候,才能真正的了脫生死、斷煩惱,所以我們學佛的目地,就是為了明心見性、為了開悟,如果我們不透過這種精進禪修的觀照,這個輪迴生死是無法斷除的!
也有些學員還無法進入「聆聽寂靜」的方法、有些可能也覺得這次坐得不好、沒有太深的體悟,心情上難免有很大的失落、懊惱,這時我們不要有得失心,因為這些都是禪修的過程,如果覺得是說我們把這個得失心一直放在心裏的話,反而是個障道。
我們要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花草樹木,都在跟我們說法,「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其實都是以無聲在說法,只是我們有沒有聽懂、有沒有真正的去聽懂它的無聲之聲,這才是最重要的,也希望就是說大家回去之後,這個禪修的功夫要繼續不斷的練習、不斷的精進,共修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每年都能撥出時間來,七天或者二十一天,這個功夫它就會慢慢的越來越精煉、越來越熟悉,你等於掌握了未來了脫生死、斷煩惱的鑰匙,這不是別人可以給你的!所以期許大家未來更加精進、更加勇猛,報答師恩最好的就是法的供養,上師教給你的法教,你到底有沒有如實修行、是不是真實受用,精進禪修、老實修行,才是真正的報答師恩,希望大家就是能夠謹記心道大和尚傳授給我們的平安禪法,把它傳揚出去,讓更多人在這個法門中了悟本心,徹悟本性。
解關茶會,茶香四溢,心香盈盈,捧茶靜心、品茶觀心、覺茶悟心,您,喝茶了嗎?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