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弦易斷,鬆弦無調
圖:沈仲怡 整理編輯:劉湘吟
2025/8/25
243

2025年1月1日晚間線上的「禪生活共學」,廣純法師講了一個佛陀時代「修行如彈琴」的故事,您聽過嗎?
佛陀的弟子中,有一位比丘名叫二十億耳,他本是一位著名音樂家,出生富裕名門,是父母的掌上珍寶;在有一天聽聞佛陀說法後,深受感動的他發願出家,從此過著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頭陀苦修生活。
經過一段時日的刻苦修之後,二十億耳的身體漸漸衰弱,但仍未開悟;他又堅持了一段時間,但感到似乎難以再堅持下去,他心中起了煩惱,心想︰「我已苦修了這麼久,仍無法開悟……是不是苦修的方式不適合我?還是我還俗好了,做佛陀的護法,以布施累積福報求開悟……」
佛陀知道了二十億耳的心思。有一天,佛陀來到二十億耳修行的地方,問他:「你曾經是一名傑出的音樂家,我問你,彈琴時,如果琴弦太緊,會怎樣呢?」
二十億耳回答︰「佛陀!琴弦太緊是會斷的。」
佛陀問︰「那如果太鬆呢?」
「琴弦太鬆,就無法彈奏出聲音。」
佛陀笑著說:「修行,也像彈琴一樣,不要太緊,也不能太鬆,太緊、太鬆都容易出毛病。如果把自己繃得太緊,過度精進,心中起煩惱、生無明,就會退失菩提心;若太懈怠、太放逸,就如同琴弦太鬆一樣,也會退失菩提心。要合於中道,不可太執著,也不可太放逸。要在心上用功,不可著於表相。把心放得平和些,凡事都應追求中道。」
二十億耳聽了佛陀的開示,恍然大悟。之後他把心安靜下來,經過一番調整後再繼續精進修行,不久後開悟、證得阿羅漢果。
這就是「緊弦易斷,鬆弦無調」的道理。不只是在修行方面,這個道理應該說適用於所有事情,您覺得呢?
推薦閱讀